今天,上海火车站迎来30岁生日......这些熟悉的画面,你还记得吗?


作者:胡熠华
编辑:张立
时间:2017-12-28 09:04

1987年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当时的上海市闸北区苏州河北岸正式建成,为了区别以前的老火车站,上海市民便亲切地称这个上海站为“新客站”。

今天,这座上海人口中的“新客站”迎来运营后的30岁生日!

图片说明:1987年刚建成的上海站

可以说,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的新格局,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预留的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这个运输模式也被之后的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

30年客流量翻5倍

上海是中国铁路商业运营的起源之地。早在1876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20世纪初沪宁、沪杭铁路相继通车后,奠定了上海在华东铁路的龙头地位。

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上海站还是位于天目东路的“老北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虽经历次扩建,最大的候车室仍不足4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乘车,最高峰时平均每2个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显得拥挤不堪。

为了更好地支撑上海市改革发展,建造一座新火车站被提上议事日程,并终于1984年正式破土动工。

图片说明:“新客站”开站仪式

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正式建成。

图片说明:80年代以前的候车室

到2002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跨上3118万人。为了跨越这个1000万,上海站前后花了15年。

然而仅仅3年后,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便踏上了4000万的台阶。

2006、2010年,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桥站相继建成通车,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使铁路客流量的前进脚步一发不可收拾。10余年间,上海铁路旅客发送量连创新高,至2017年成功站上了“亿人”大关。

从1859万到1亿零700万,30年间,上海铁路发送旅客翻了5倍还多。

新线新车不断投入

客流的增长,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上海站新线新车不断投入的必然结果。

·1990年,上海站每日仅开行列车52对(104趟)。

·1996年4月1日,中国第一列快速旅客列车“先行号”在上海站首发,时速140公里,上海至南京全程仅2小时48分

·1997年5月19日香港回归前夕,上海站首发K99次沪港列车

·2000年,上海至大连开行直通旅客列车

……

如今,包括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高铁在内,从每天从上海开出的列车已经多达900多趟,是30年前的10倍,方向更是遍及全国除台湾、澳门外的所有省区。

故事都要从火车票开始

火车出行,一般都是从一张火车票开始。

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都是一张硬纸板,发站和到站等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车票不易保存,记车次全凭人脑,票价更是纯手工计算,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终于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刷浆糊”模式。打印机制票让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了更为工整美观的红色纸质票,电脑查询也让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上海站的个人售票记录是由该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在2007年创下的,她在一个夜班10小时内共售出车票3000余张,平均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图片说明:80年代外国侨胞售票处

即便如此,人工售票毕竟能力有限,遇春运等客流高峰更是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是一桩“拼体力”的辛苦活。为方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旧难解“大排长龙”难题。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心里也是有苦自知。

邹俊想起当年依然记忆犹新:“除开过年那几天,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门,6点半到单位,晚上7点半下班。春运40天连太阳都见不到,有时累到没力气说话。”

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为购票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市民再不用跑到售票窗口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手机订购火车票。截至今年,上海三大火车站人工窗口数量较最多时缩水一半还多,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60台的自助售(取)票机,而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售票处“大排长龙”的景象从此成为历史。

一个站,一个家

“我们是在用管一个家的态度在打理着上海站。”铁路上海站站长白正国说。

走进如今上海站的南进厅,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初见时4座自动扶梯如彩虹般飞架南北的惊艳,也不如现今高铁车站的高大堂皇,但引入眼帘的格局其实与1987年刚建成时惊人相似,这不由不让人惊奇。

1987年至今的30年间,虽然总体架构没变,但外到立面,内到候车室,上到顶棚,下到站台基本上全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改造,这才有了“30年岁月这里定格”的神奇既视感。

■图片说明:2000年完成南立面改造后的上海站

图片说明:2008年改造前的上海站北广场

图片说明:2010年改造后的上海站北站房

2000年和2010年,上海站南北站房先后进行改造,由原先略显暗沉的大理石结构更换成大气透光的玻璃幕墙,站台的蓝色顶棚也换成了总宽达135.15米,最高达18米的白色钢结构无柱雨棚。

其后,上海站又耗时3年,对候车室、站台共880盏照明灯具进行更换,换成了能耗更低、照明亮度更佳的金卤灯,让车站上下更为敞亮。

2015年起,上海站专注服务细节,根据旅客出行需求,在候车室内加装了免费的手机充电站和便民餐桌,又对站区卫生间进行了改造,疏通排水、通风系统,加装防滑地垫和定时喷香装置。

2016年,上海站将专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服务的专用候车区由二楼移到一楼,增设了软坐垫和母婴哺乳室,一旁的“心尚”雷锋服务站可随时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服务。

三十载岁月倏忽而过,上海站依然是那个闪亮如昔的“新客站”,却已经从当年的“小阿弟”变成如今的“老前辈”了。过去30年,以上海站为代表的上海铁路以高速发展支撑着上海城市的前进步伐,支撑着长三角超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如今,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为主体的上海铁路客运枢纽已经形成,下一步将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浪潮,着手进行更精确的客流分析,按时间、方向分别建立客流出行模型,制定运能利用率更高、更符合市民出行喜好的列车开行策略,改善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