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座黄浦江大桥——松浦大桥下层桥面第一根钢轨日前顺利拆除,松浦大桥主桥就此进入正式改造阶段。
自1976年建成通车、曾经改写黄浦江无桥历史的松浦大桥,此番又将创下两个“第一”:全长近1.9公里的松浦大桥是目前黄浦江上改造规模最大的越江大桥;将于2019年完成改造,成为黄浦江上第一座“慢行桥”。
■图片说明:松浦大桥1976年建成通车
“松浦大桥的结构改动较大,从引桥到主桥都要进行顶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颜海表示,顶升属于“微创手术”,目的是要规避整个桥梁大拆大建,尽量缩短工期、节约投资,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不同区段的桥梁顶升目的不尽相同。由于松浦大桥的早期桥梁通航净空和抗震体系标准已不符合现行要求,所以全长419.6米的主桥段将整体顶升20厘米。按照设计要求,下层引桥段要从铁路运输改造为慢行通道,原来的引桥需要先顶升、缩短,再进行降坡处理,满足人和自行车的通行需求。
顶升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并不少见。前不久,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就采用交替顶升技术,将整座建筑向上抬高1.05米,并整体向北平移30.66米。“虽然松浦大桥顶升高度仅20厘米,但是由于建筑形式不同,难点也不尽相同。”市政总院大桥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亮说,松浦大桥桥下是江水,桥高20多米,主桥段顶升很难找到支撑点。项目工程师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创新性地将长距离同步液压顶升技术应用在如此规模的桥梁当中,形成了大跨径双层钢桁架桥梁整体顶升施工技术。这项技术也开创了大跨径双层钢桁架桥梁顶升的先河。
■图片说明:松浦大桥是一座双层公铁两用铆接钢桁梁桥,上层公路,下层铁路
众所周知,目前黄浦江上的越江大桥全部采用机动车通行的方式。松浦大桥改造后,这座并非最宏伟、最华美的桥梁将充满“个性”,成为黄浦江上第一座可以让人和自行车直接渡江的越江大桥。
随着2012年铁路金山支线的建设,松浦大桥下层铁路不再承担运营功能,弃用至今。如今,这片空间将被重新利用,铁路层将被改造为可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慢行系统。
近年来,随着“修旧如旧”理念在城市更新中被重视,桥梁专家也在思考,如何让桥梁为市民留存一份城市记忆?相比百岁有余的外白渡桥和浙江路桥,松浦大桥在桥梁界尚属“年轻”,不过工程师在改造中依然尽量保留原样。在慢行通道中,工程师采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保留老铁路的部分结构,改造成人车分离的标示线。行人徒步在松浦大桥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原有的气息。
“桥梁工程,百年大计,不能因为过度保护,让桥梁丧失使用功能。”颜海表示,保留城市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因此,松浦大桥的下层桥以保护为主,上层桥则考虑到通行需求,将原有的双向两车道大幅拓宽,改为双向六车道。随着金山区和上海其他区域的沟通日益密切,双向六车道将有效缓解车亭公路的交通压力,整体增加G320国道的通行能力。
尽管改造规模大,但是松浦大桥全程“不停业”。按照施工计划,松浦大桥要先拆除下层铁路设施,再进行加固和改造主桥。下层桥梁全线贯通,开放下层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以后,再封闭上层交通,进行主桥上层以及引桥上层拓宽施工。整个改造工程将持续两年时间。
在下层改造期间,松浦大桥采取夜间施工方案,于23时30分至次日5时30分,封闭一到两根车道,白天开放交通,确保大桥正常运营。“大桥改造期间将尽可能降低对交通的影响。”颜海说。松浦大桥改造工程由上海市政总院采用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实施,这项工程管理模式可将原有工期压缩3至5个月,又被称作“交钥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