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 | 我读书啦!“小儿郎”走进徐家宅小学


作者:朱惠兴
编辑:黄吉
时间:2017-12-18 16:51


记忆的尘封被打开,小学生时代的生活片段,碎片似的在脑屏浮现。

“我读书啦!”

小学录取的通知书送来,我高兴地往东邻西舍奔、村前宅后跑。高兴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一群同龄小伙伴。家长们也很开心,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村里有一位读书人叫“大郎”的,也看着我们开心。他是一位“业余诗人”,儿歌能“出口成章”,譬如拿我的名字“开涮”(善意的):“惠兴惠兴,像只面盆,一盆盆到英国伦敦”。哈哈,“英国伦敦”,现在还觉得蛮有意境的,我至今未忘。其他伙伴的名字也被他“做过诗”的。读书人真好,有文化、有水平、有修养!

“我读书啦!”住在华山路某弄堂里的舅舅也为我开心。

他是上海歌剧院舞台布景木匠,为我精心制作了一只木头铅笔盒,是那种有槽口、有抽板的,并配备铅笔、橡皮、刀片。舅舅有点文化,喜欢收藏连环画,连环画上面盖有“张某某收藏”的蓝色印章(竖排)。记得小时候去玩,我总要带一些连环画回长风老屋翻阅,半知不解地看图,猜测故事情节。在门口场地“乘风凉”时,还把连环画摊在床板上,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我读书啦!”开学第一天,当我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去学堂时,母亲特地为我煮了一碗水潽蛋(两只),甜甜的糖水里还加了一根葱。“读书聪明点”母亲叮嘱。“噢,我懂!葱,就是聪明”。 这是本地人送孩子上学堂(长风本地人把学校称做“学堂”)的一种“仪式”吧,大人说,吃了水潽蛋和葱,可以读书聪明,象征圆满和甜蜜。大人对我们寄予厚望,去学堂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小儿郎”哼着这首歌(当年还没有学过,只会哼),沿着乡间小路,朝学校的方向跑去……

徐家宅小学敞开胸怀,迎接“小儿郎”的到来。

小花坛月季飘香,操场上笑语喧哗,教室里跑进跑出。“小儿郎”对校园新鲜、好奇(我们那一代人没有进过学前的幼儿园教育),那么多的同学聚在一起,汇成股股暖流。上课的钟声响了,我和同学走进了“瓦房教室”的一(乙)班教室。

老师进来了,咦,是那个敲钟的“老头”。

“同学们,大家好!我姓侯,是你们班级的班主任”, 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侯”字。尽管我们还不认识字,但我们已认识侯老师这个人:个子不高,和蔼可亲。“接下来老师点名,点到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好吗?”老师打开了“花名册”。点好名后,侯老师说:“从今以后,我们在座的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上课要专心听讲,要遵守课堂纪律。有问题也可以找老师。”侯老师看了一下表,说:“马上要下课了,下课后大家活动一下,不要忘记上厕所哦。”同学们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透过西山墙的玻璃窗,我看见侯老师在另一间“瓦房教室”的廊檐下,拉响了那口钟……

开学的第一堂课,使我第一次懂得了“班级”是一个集体,自己是集体的一个成员。要关心班级集体。我们不再是“散养”在农村的野孩子。从进学校读书开始,也是走向人生社会的开始(现代词汇:单位人、社会人)。一棵树苗,破土发芽……

就在这“瓦房教室”,开始了一、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当年的课程安排是:语文、算术、唱歌、体育、图画、手工劳动等。语文从拼音字母B、P、M、F(是旧式拼音,还不是英文字母)开始,算术从阿拉伯数字1、2、3、4开始。如同牙牙学语的孩童,在课本知识的摇篮里,孕育着“小儿郎”的读书梦!

■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日课表”,当年星期六也上课

“瓦房教室”宽敞明亮,像个“天堂”。“小儿郎”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讲话也无所顾忌。口音重的本地腔,还有“刮拉松脆”的苏北腔(部分学生来自新渡口),南腔北调、其乐融融。课余时间两人一组复习功课,我拿书、你背诵,之后你拿书、我背诵;有时候握着同桌的手,帮着写难写的笔画(当年是繁体字);有时候也会打打闹闹,哭一阵子,但第二天又和好如初,小学生没有“隔夜仇”嘛!

哈哈,“天堂”生活真快乐!

在“天堂”里,放飞着我们的梦想:长大后要去工厂操纵机器,去农村科学种田,去部队保家卫国;去开飞机,去开火车,去开轮船;当作家,当工程师,当科学家……梦想缤纷、美好憧憬,阳光下,“小儿郎”像雏鹰一样,展开了梦想的翅膀……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小儿郎”背着书包,在乡间小路上欢快地奔跑……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