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面馆、智能现榨橙汁机、自动咖啡机、鲜椰售卖机……企业省下了人工和成本,消费者简单便捷点单取货走人不用和收银员、服务员打交道。
越来越丰富的现制现售类自动售货机,正给人们的饮食带来更多元化的选择。
但是,在国家和地方标准尚空白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这类机器制售的食品,能够卫生安全?
9日,周到君就旁听了上海市食药监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这次评审会对多种现制现售类自助售货机展开风险评估。
评审会现场专家表示,对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自动制作售卖食品新设备感到欣喜和支持,但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不能丢。
周到君从市食药监局获悉,目前,《自动售卖即食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的上海地方标准已经立项成功。
近期备受关注的无人面馆机9日也接受了现场指导。据企业方面介绍,无人面馆机所使用的面条原材料均系工厂化生产的预包装速冻面条,从出厂、配送到放入机器储存都保证零下18℃冷链条件,机器也有自动清洁、手动清洁等多种杀菌消毒方式,并出示了一系列供应商资质和检测报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指出,无人面馆机的机器设计得比较合理,但仍需关注几个问题。首先,面条从速冻状态迅速用蒸汽棒高温解冻后,再由管道将水和酱料注入预包装面条内,这个投料口的衔接部位就需要警惕微生物污染。“注水时是100℃以上高温,没有细菌问题,但制作前一碗面和后一碗面之间的空档时间,这个投料口会逐渐冷却下来,如果降温到25-30℃,就是最适宜细菌繁殖的温度,风险就大大提升。因此,机器的清洁频率是否能够满足抑制该部分的细菌繁殖,应当做相关的检测出具报告。”
此外,他还关注到了碗面的包装材料。据企业介绍,碗面的碗、膜、盖均是由食品级材料制作。厉曙光指出,食品级材料与可耐热材料是两个概念,有些食品级材料也不耐热,如果碗面的包装材料最高要经历100℃以上的高温,而在那么高温度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塑化剂迁移,也是一定要有实验数据来进行“保驾护航”的。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赵志辉表示,无人面馆机的风险管控主要有三点:原材料的安全、售卖周期内投料口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以及消毒清洁的效果。除了正常运作的情况,对于断电等极端情况也应该有应急预案。此外,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企业应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制度,来确保所有的机器都能以统一标准被严格管理使用。
9日,两家企业的咖啡自助售卖机接受了专家评审。和无人面条机内部存储区犹如一个冰箱不同的是,咖啡机内部原料无论是奶精、抹茶粉还是咖啡豆等均是常温贮存。多名专家都提及了原料储存区与热源的距离问题。“必须要对机器内部的环境温度进行一个专业检测,”厉曙光表示,“如果离热源比较近,那这些粉末可能一直处在食物的危险温度中,那它们就成为了细菌繁殖的天然的培养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很大。”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段文锋表示,咖啡机的风险主要是霉菌污染,企业规定7天回收原材料以及拆部件回中央厨房清洗等等做法,能否真正控制住表面环节的微生物污染,需要经过专业检测。此外,食物接触部位的材料的安全性也需要资质证明。
还有一种鲜椰售卖机进行了评审。这种鲜椰售卖机内陈列待售的椰子并不带壳,而是从工厂加工处理后的“椰青”状态,由食品级接触材料的热缩膜包裹住椰青的下半部分。当有消费者下单后,内部陈列的椰青会经由升降装置,将椰青送到顶部的钻孔模块,打孔后再提供给消费者。
如果机器内的椰子发霉了,如何发现?面对专家的提问,企业表示1-2天会有人员对椰青进行补换货,同时对未销售完的椰青进行人工检查。对此专家表示,椰青一旦有破损,非常容易发霉,最好能以内部传感器的方式来加以控制。此外,专家们还对机器的钻头微生物控制、紫外线杀菌灯管消毒效果、机器内温控、碎屑盒装置等关键点进行了评审指导。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市食药监局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和技术机构,已正式申请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自动售卖即食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立项成功,一旦这个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将对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自动售卖经营业态的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