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本是盲人“眼睛”,反而成为负担


编辑:黄慧青
时间:2017-11-17 17:43

2017年11月8日,广州,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首批“毕业”的导盲犬多拉演示避障技能。虽然中国导盲犬供应严重不足,但由于出行受限,部分已投入使用的导盲犬仍只能待在家中,沦为宠物。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2月,在拥有金毛寻回犬“呆萌”之后,保险推销员徐健觉得,自己的世界骤然大了起来。蛋糕店、菜场,甚至接孩子放学……过去因失明而不便去做的事情,因为“呆萌”的陪伴,变得轻松起来。

对9岁因病失明的徐健而言,“呆萌”就是她的眼睛。不过,每到一个公共场所,她都得反复解释,避免这只眼睛吓到人:“它是导盲犬,不是宠物狗。”

每个看过电影《导盲犬小Q》的人或许都会喜欢上这种安静的工作犬,但一到现实生活,徐健依然时时碰壁。

11月3日,携带导盲犬出行的徐健,由于被拒,在北京金台夕照地铁站待了7个小时。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出行,最后却演变为一场盲人与地铁工作人员的冲突。

同一天,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在杭州演出,经历类似遭遇,差点露宿街头。

这位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的民谣歌手,在深秋的寒风中,打遍了演出场地周边酒店的电话,却没有一家酒店愿意接纳他的导盲犬。直到通过朋友介绍的一家短租网站,才得以入住一间民宿。

虽然,允许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法律规定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 拒绝,拒绝,还是拒绝

10年前,中国人对于导盲犬的印象还仅是停留在电影中,2004年的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号称感动了一亿亚洲人。10年后,中国的导盲犬,已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

钢琴调琴师陈燕,是中国最早一批拥有导盲犬的盲人。自从有了导盲犬珍妮后,这几年,她走遍了全国,除了比较友好的西藏,她感觉处处碰壁,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我的世界反而变小了”。

餐馆、商场都不能去,出租车也不能坐,酒店几乎都拒绝她入住。她去成都坐地铁,却遭遇要求出具导盲犬的出生证。

2015年,北京地铁开放导盲犬进入之前,她曾11次闯关天通苑地铁站,只有两次侥幸通过。而两年前,北京就已立法允许导盲犬进入地铁。

不唯北京,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允许导盲犬进入地铁,前提是要求佩戴导盲鞍。

今年夏天,徐健带着“呆萌”去过武汉、苏州,乘坐地铁时,一路畅通无阻。但回到北京,却经历了陈燕同样的遭遇。

11月3日下午五点半,徐健像往常一样去坐地铁,被金台夕照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拦在了闸机口前,“没有防伤人护具,不能进”。

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不同,除了导盲鞍,按照北京2015年出台的地铁管理条例,导盲犬要进站乘车,还应当佩戴“防止伤人的护具”。

但到底什么是防止伤人的护具?记者拨通了北京铁路运营公司的客服热线,客服的回答是“并没有详细规定”。

在金台夕照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徐健,她需要的,是给狗戴上口罩。

从常理,这些规定是维护更多乘客的安全与权益,似无可厚非。但训练“呆萌”的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主任助理梁佳对此无法理解,狗的散热是通过舌头和爪子的。闷热的地铁里,狗戴上口罩没办法散热,身体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梁佳记得,给导盲犬佩戴过口罩,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导盲犬上飞机人工手检时,为照顾到可能存在着怕狗的安检员,提高安检速度,就要求在出远门或者人工安检的时候,为导盲犬戴上口罩,“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

“舌头是狗身上主要散热的地方,给狗戴上口罩会影响它的工作,可能更危险”。徐健在地铁站站了三个小时,试图说服地铁运营方。

徐健想要一个说法,而地铁方面则坚持自己的做法符合规范。双方僵持到夜里12点半,战场从闸机口变到了值班室。地铁方面并未松动,还叫来了警察。

徐健最终没能进入地铁。

这并非她第一次遭遇对导盲犬的恐惧。每一次出行,她都像手握着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哪一趟就会遇到闭门羹。即使不厌其烦地言说,导盲犬经过专业训练,性格温顺,并无攻击性。

最极端的一次,为了把徐健和“呆萌”赶下车,公交车司机要求车上的所有乘客下车,威胁说“这车我不开了”。

出租车就灵活多了,虽然拒载率几乎100%,但好歹还有办法,“多给小费就让上”。

住宿是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周云蓬是全国一百多位导盲犬使用者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但他每次想去外地演出,依然常常找不到酒店,“10家里面有8家拒绝的”。

记者的随机调查也印证了周云蓬的说法。我们随机挑选了首旅如家、宜必思、汉庭、全季、速8、城市便捷、七天、锦江之星、格林豪泰、布丁、维也纳国际等11个品牌的44家快捷酒店,只有5家允许携带导盲犬入住。

其中汉庭酒店、宜必思酒店、7天酒店、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布丁酒店、速8等较为知名的快捷酒店品牌,均坚决拒绝。

比起快捷酒店,中高档酒店的态度则显得灵活一些。随机抽选的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的希尔顿、洲际、香格里拉、凯宾斯基、万豪、凯悦、豪生、四季、桔子水晶、喜来登等10个品牌的30家知名中高档酒店,只有7家拒绝。然而这样的消费,经济普遍不佳的普通盲人未必能承受得起。

与酒店的服务相反,国内航空公司和铁路不但允许导盲犬上飞机、列车,而且还会提供相应的服务。

2012年,继残疾人保障法加入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的条款后,国务院又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正是基于此条例,中国民航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都对导盲犬出行做出了明确规定。

住在大理的周云蓬,已是大理机场的常客。他证实,每次出行,都会与相关部门提前联系,一般,民航会为他在飞机的第一排留下三个人的座位,而铁路方面则会派出专人来出站口接送他。

◆ 摸不到的边界

对于导盲犬遭遇的困境,中国盲协常务主席李庆中也很无奈,“我们也没有强制手段,只能去找当地的残联,希望他们能出面和酒店、地铁这些机构的主管部门来协商”。

国内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条款,由于缺乏细则支持,更缺乏违法后的惩罚措施,早已频频遭遇尴尬局面。

更多的盲人,只能选择自救。

2008年,连琴从美国回来,带回了中国第一只国际导盲犬协会认证的导盲犬candy。她把残疾人保护法涉及导盲犬的第58条印出来,去残联盖了公章,每次出行就带着,给人家科普法律。

这是她从美国导盲犬训练基地学来的做法。在美国,国际导盲犬协会认证的导盲犬毕业时,训练基地会发上100张卡片,上面就印了涉及导盲犬的法律,导盲犬证件上也有简单的法律条文。

之前,连琴的一位美国朋友,在亮过卡片后仍被加油站拒绝入内,最终把加油站告上法庭,获赔2000美元。

美国是导盲犬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有超过一万八千只导盲犬。这些导盲犬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培训的导盲犬,另一种是经过国际导盲犬联盟认证的导盲犬。

当地的导盲犬有限定的活动区域,只能在本市范围内活动,一旦到外地,仍然算作是宠物。国际导盲犬联盟认证的导盲犬则训练要求更加严格。

不仅仅是狗,对于导盲犬主人,美国也有一套更为复杂的考核标准,就像驾照一样,连琴了解的情况是“能通过考核的盲人不足1%”。

要在美国领养一只导盲犬至少得等待2到5年,“并不是狗的数量不足,而是适合使用导盲犬的盲人并不多”。

领到导盲犬之后,考核才真正开始。连琴住在西雅图,当地有一个叫迈克的导盲犬训导师,“这是我最怕的人”。

迈克会不定时地来抽查西雅图各地导盲犬的使用情况,“被发现没牵狗绳,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狗就没了”,“狗的体重连续三个月超重10%,狗也没了”。

有一次,迈克约了连琴和其他两位导盲犬主人在餐厅见面,一只导盲犬突然站起来咬了隔壁桌子上的牛排。马上,“狗没了,直接退役,主人9年内不允许养狗”。

在美国,导盲犬有着一套完整的配套系统。导盲犬一旦出事,培训学校要承担连带责任,导盲犬也有保险,基本上覆盖全部风险。

与之相比,中国关于导盲犬的法律条例只有两条,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另外就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法律给了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权利,但还没有划出一条标准的道路。

由于缺乏统一的实施细则,目前,国内的导盲犬使用规范遍地开花。民航有民航的规定、酒店有酒店的规定、地铁有地铁的规定,甚至各个城市的具体要求都不相同。

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正在制定中的导盲犬国家标准,但是参与这项工作的李庆中很遗憾地表示“这个标准只是关于导盲犬的养殖培训,使用规范并不在其中,只能寄托于国家立法”。

◆ 导盲犬不是宠物

不过,与法律相比,社会对导盲犬的认知不足无疑也是巨大的障碍。在中国第一家也是最主要的导盲犬训练基地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主任助理梁佳常常一次次重复常识:导盲犬并没有攻击性。

梁佳解释,狗的攻击性分为两种,一种是遗传性的,另一种受后天行为条件反射影响。

导盲犬一开始选用的,就是温和、不带攻击性的品种,三代都没有攻击人的记录。之后,会经历两到三年强度极大的训练,淘汰率高达70%。最严酷的考验就是食物诱惑,要它在工作状态下完全拒绝对周边食物的诱惑。

完成训练的导盲犬,有着惊人的耐力。徐健每天需要在办公桌前打八个小时的电话,“呆萌”就会在桌子底下趴8个小时,只是偶尔地把头从趴在右边的爪子上,换到左边的爪子。

周云蓬的导盲犬“熊熊”常跟着他一起上舞台。舞台灯光时明时暗,音乐震耳欲聋,但绝大多数时候,熊熊都趴在周云蓬的脚边上睡觉。偶尔起来,走动一会,又会回到原地,再睡上一会。

如果赶上去外地演出,“熊熊”甚至能24个小时里不吃不喝,周云蓬意外的是,“我们都吃着饭,熊熊也是乖乖地趴着”。

导盲犬都有着超人的忍耐力,最极端的例子是在日本。2014年8月,在日本崎玉县,一只名为“奥斯卡”的拉布拉多导盲犬7月在引导主人前往工作地点途中,其腰部附近两三处被尖锐物体刺伤。但由于经过训练依然忍痛不发声。

在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有个必备的参观项目——黑暗体验。目的很简单,“只有真正在黑暗中走过,才会真正体验到为什么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梁佳解释。

徐健特别希望能开一个座谈会,把地铁的工作人员请过来,和导盲犬的使用者面对面,让他们真正了解盲人的感受,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提供服务,“而不是活在他们自己的想象中,想象导盲犬可能有什么危险”。

没有同理心,不能让社会对导盲犬有正常的认识。即使有法律规定,盲人们依然寸步难行。

这正是陈燕最担心的事情,总是被拒绝,本该成为盲人眼睛的导盲犬,最终却成了负担,“一些导盲犬就真的被关在家里成为了宠物”。

虽然,由于缺乏训练基地,还有更多的盲人,仍在长时间排队,等候他们的导盲犬。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