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景观,是全民共享的城市空间。今天看到的上海人民广场,从最初的一片农田,再到跑马场、然后是今天的城市枢纽和文化场所,沧海桑田,其变化还在继续中。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个“人民广场”,或者也会有一座“人民公园”。它们的来历不尽相同,而上海的这座广场和公园更有着特别的故事,城市的变迁浓缩在此。
上海内先后有三个跑马厅 , 相继建于 1850 、1854 、1862 年 , 迭相更替 , 面积越扩越大 , 位置也是逐渐向西。1861年,地价飞涨,跑马总会便以10万银两的价格将第二跑马厅的地皮出售,然后另谋更大且便宜的地块再造新场地,于是在人民广场将第三个跑马厅建立起来。
1894年7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上海娱乐场基金会协商,租用跑马厅跑道中央的26.83万平方米土地,用来建设一个体育公园性质的场地。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工部局可以在场地内修建各种运动设施,栽花种草,但不得种植高大树木和建筑房屋,以免影响观看赛马的视野;每逢赛马日,各项体育和游览活动必须停止。
工部局把这片地块定名为上海公共娱乐场,1894年12月25日公布《上海公共娱乐场规则》,正式对外国人开放。
1937年航拍的照片,能清晰看到第二跑马场遗留下来的圆弧形外圈和第三跑马场东南角
跑马厅的内场是“公共娱乐场”也称“公共体育场”(Public Recreation Ground)跑马厅的草地跑道,长1.25英里(约2116米),宽60英尺(约17米),在跑道中间尚有430亩土地,于1863年11月,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买下,建成为综合性的体育场,由工部局管理。
其间建有高尔夫球场1片,东南角建有棒球场,其它有足球场、板球场、草地滚球场、网球场等,1892年又建成一座游泳池。
■一支由旅沪犹太人组成的足球队,摄于1925年
■一支由锡克警员组成的曲棍球队,摄于1931年
■1946年美式橄榄球比赛
■1946年高尔夫球比赛
跑马厅和公共体育场曾有规定,最早都不准华人参加活动,连买入场券进去看赛马也不准。1909年以后,允许华人买票入场看赛马和博彩,但看台和外国人分开。
1934年跑马厅大看台建成后,南端的露天看台供华人使用,北部看台供外国人用。公共体育场直到解放,一直不准华人入内。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布解放。跑马厅空间面临着全新的变革,由此也揭开了这个城市中心空间发展新的一页。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将跑马厅收归国有后,便着手进行改造。
1950年3月6日发文,明确规定跑马厅为绿地范围,不准建造有碍于绿化的任何建筑。几个大型展览包括华东农业展览、妇婴卫生展览、以及上海市土产展览交流大会,均在此地举行。
■1948年前后航拍的跑马厅南侧区域
■1950年10月1日,上海市民在原跑马厅场地集会,庆祝建国一周年
■1951年6月10日开幕的上海土产展览交流大会会场全图
■1951年8月28日《文汇报》有关收回跑马厅的版面
1951年9月6日,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根据各界人们的要求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先在场地南部修筑上海人民广场,以供将来举行群众大会之用;其余场地之绝大部分,则将逐步修建,辟作文化休息及其他有益市民之用途”。
1951年9月7日,由陈毅市长代表市政府宣布把跑马厅的南半部建造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同日,举行了隆重的广场开工典礼。
1952年1月20日,上海市工务局下达建设人民公园工程计划任务书,公园面积为18.85万平方米,建设投资为26万元。建园工程于1952年6月3日正式开始。
由于开工不久即进入梅雨季节,累计雨日长达27天,之后又经历了三次台风的侵袭,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不少的影响。但所有施工工人和技术人员克服困难,终于保证工程于当年9月25日全部完成。
由于施工人员认真负责,在炎热气候移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6%。建园所用的248吨假山石,大多是由市民捐献的。还有不少机关、团体和个人向公园赠送名贵树木,总数达两千余株。陈毅市长为公园欣然题名,写下了“人民公园”四个大字。
■人民公园建成后不久的全景
1952年10月1日,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上海市民满怀蓄积已久的热情蜂拥而至,一时间客流量远远超出了公园的容纳能力,为避免游人拥挤而引发危险,公园不得不暂改为团体游览。
25天后重新对游人开放,当天游人量仍达40.7万人次之巨。其后三天,平均日游人量也有14.2万人。
为更好地满足游人的需要,市工务局投资21.7万元,于1953年底开始整修和改建公园,1954年5月1日公园重新开放,从次年元旦起改为售票入园,门票定价为5分钱,这个票价一直延续到1990年5月1日。
■人民公园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景
1952年公园初建时,按照经济、美观、实用的原则,采取自然风景园的形式:山环水绕、高低掩映。为求节约,建筑多采用竹木结构,造型为传统的园林形式。
园内保留了原跑马厅的一些遗迹,如游泳池、看台、球场以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径50厘米的旗杆。
初建成的人民公园面积为260亩,整个公园划分为三个区域:东北部的儿童活动区,北、中部的休息游览区和西南部的成人活动区。
公园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起伏较小,多以小丘陵为主。公园布局均较为精细,四周小河环绕(小河全长约1265米),曲线流畅,加上有10座小桥横跨于上,更显得小桥座座,溪水潺潺,使公园独具特色。
■人民公园20世纪50年代儿童乐园
■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小船荡漾其中
绿化布置更是处处有景,景随步移,各具千秋。树木有五百余种,以花灌木为多,草坪占总面积的50%,但由于花灌木占多数,大乔木、庭荫树的数量面积较小,游人缺少遮荫乘凉的地方,有些美中不足。
园内建有各种材质休憩亭子十余座,有凉亭、石亭、方亭、茅亭等。河水、山石、树木相互陪衬,相得益彰,假山、亭廊、水榭,给游人带来诗情画意。
由于地处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区域,站在园中央大草坪上,可轻松一览园外盛景,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等近代优秀建筑,自然成为公园良好的借景。为了满足众多游客的需要,园中不仅有茶室、西式点心部和较多的儿童活动设施,还特别建设8个出入口,合理疏导人群。
从1956年起至1978年,人民公园的地形地貌和面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建造体育宫。此后公园西南开辟钓鱼区,逐步丰富公园的娱乐功能。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体育宫旱冰场一角
1971年初随着部分工程竣工,2月先在园北恢复绿化种植,重新挖荷花池,并在大草坪西侧建立张思德塑像,以后又利用防空工程出土,在园南堆东、西两山。
1971年8月1日,公园边开放边修建。1974年下半年开始恢复绿化种植,再次挖池、堆山,把人防工程改造成为东西两山。1975年3月后公园大体分为3个区域进行整顿改建,中区设有文化宣传设施、西区以风景游览休息为主、东区为青少年活动设施区。
此后,又在园西建造水榭和摄影长廊,园中部扩建画廊,园东整修儿童活动设施等。1978年后,公园对园内树种、数量作全面调查,并调整了绿化布局:在4号门和7号门增设圆形花坛、扇形花坛和中央大道的组合花坛;整修了风光楼、茶室、展览厅、露天剧场;新建橘廊、紫藤廊架及花园酒家(1992年后为西式快餐厅)。
形式多样的建筑物不仅在功能上提供给游人驻步、休憩的场所,在视觉上也为公园恢复了不少生动的气息。
此后公园逐步形成西、中、东3个景区。
■1979年人民公园大草坪张思德雕塑
■1983年冬季,人民公园晨练的人们
■1986年人民公园儿童乐园
■1992年开张的肯德基人民公园店
因地理位置优越,公园内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活动。1954年11月10—28日在公园举办的菊展是上海解放后第一个全市性的花卉展览会。
1982年11月,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公园管理处以提高和交流菊花品种的栽培技术为宗旨,在人民公园联合主办“中国菊花品种展览”。
1991年7月1日还举办过有29个城市参加的全国第五届荷花展览,展期两个月。公园除举办过众多花展外,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还先后举办了鲸鱼骨展览、农业展览、插花展览、盆景展览、蛇展等。
■1989年在人民公园草坪上晨练的市民
由于公园常有外国游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大学生和英语口语爱好者常来公园与外国游客直接对话,藉此提升口语的熟练程度,逐步形成了在每个星期日来公园固定交流的群众性活动。
这样的人流量的盛况保持了30多年,延续到了1992年的顶峰期。随后,社会上的外语培训机构等大量涌现,更多的交流选择分散了英语角的人气。此后,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开始隆重登场,并持续至今。
■人民公园相亲角
新时期人民广场地区的规划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凸显出这个城市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掀起城市建设的新高潮。
在人民广场地下空间建设逐渐竣工的时候,广场地面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展开,市政府大厦、博物馆、大剧院、规划馆等此起彼伏建起来。
市政大厦、中心广场和博物馆在一条中轴线上,中间为一条人民大道所分割,原先的广场大多成了绿化块,只有中心广场还是公共的空间,但其性质逐渐向人民公园靠拢,以休息休闲为主。
■1983年的人民广场。
三轮车扛回崭新的沙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背景中的建筑现在已变成来福士广场了
■20世纪80年代每天清晨在上海图书馆门口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20世纪80年代市民在人民广场自发组织足球比赛
■1994年人民公园及人民广场局部。上海大剧院正在开建,这个区域就是上海体育宫的旱冰场
■人民广场喷泉,摄于1996年
人民广场功能转变,它的空间性质也随之改变。
随后地下空间还作了很多拓展,在博物馆西侧地下迪美购物中心开业,在人民大道的南侧地下为香港名店街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地下商业空间,特别是地铁轨道交通的开发和连接,使得人民广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交通枢纽。
1994年10月1日国庆,广场内的轨道交通一号线和车站、地下车库等工程相继竣工;拥有9条公交线路终点站,11条公交过境线的公共交通枢纽已建立,并与轨道交通一号线的车站相互衔接;作为人民广场的主要标志性建筑的上海博物馆新馆等基本建成,上海大剧院动工建设,音乐灯光喷泉与广场绿化已完工开放,迎接市民欢度国庆。人民广场被评为上海市1994年新的十大景观之一。
历经沧桑的公园和广场新格局基本定型。
它的功能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交通枢纽、重要的商务中心等等,它承载了很多功能。新的人民广场配以人民公园,也使得其城市中心地位更加明朗,已经毫无疑问成为城市坐标的中心点。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