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有瘾似的,总有想去唱一曲的冲动。” 上海财经大学退休教授何行道家住欧阳路街道欧四居民区,他有一个一辈子的爱好:唱京剧。三四岁与京剧结缘,十几岁加入京剧票房“甬社”,为了买录音机听戏典当了自己的西装,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上海滩的“名票”,与沈雁西、李世济、包幼蝶等多位名家参加报社、电台组织的京剧义演活动,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演出海报……何行道对京剧的喜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退休后,他加入了欧阳京剧票房,87岁高龄仍在老伴或儿子的陪伴下到离家不远的社区学校唱戏。何行道说,京剧是一门艺术,忠孝仁爱、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文化的要义都体现在京剧里。“京剧带给我快乐,让我受益终身,我希望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下去。”
何行道自幼与京剧结缘。
1930年,何行道出生于浙江宁波。三四岁时便经常跟着大人们去看戏,渐渐地喜欢上了京剧,并开始模仿学习。那时候他最喜欢的是神话、武打一类的戏,如《西游记》《济公》《七侠五义》等;待到八九岁时,“看的戏多了,也会唱一些了”。
1946年,16岁的何行道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京剧票房林立(凡好唱京剧而不以此为生者,均被称为票友,票房就是票友集会之所。)其中宁波同乡会的京剧票房“甬社”,就在中百一店楼下。
何行道和一个宁波同乡几经打听,找到了甬社所在地。两人相约来到中百一店楼下,敲了敲玻璃门,有人探出头来,打量了一下两个孩子,开口问了一句 “你们是什么地方的人”“宁波人”“进来吧”。就这样,何行道加入了“甬社”。
甬社汇集了一大批来自宁波的京剧爱好者,生、旦、净、末、丑皆有人演唱。社长费席珍是当时上海滩有名的大律师。那时,甬社几乎每月都有一两次彩排演出,每天晚上六点半左右,人们陆陆续续赶到中百一店楼下,唱戏拉琴,好不热闹,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慢慢散去。
对于新入社的成员,京剧票房里往往会有一两位老师出面指点指点、启蒙启蒙。何行道便跟着老师们每天学几句,一开始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唱,经过一年左右时间,有些积累了。两个老票友对他说:给你个机会,去电台唱一次吧! 何行道鼓起勇气唱了一段《乌盆记》,得到老票友的认可。渐渐地,何行道学的戏多了,也敢唱了。
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是京派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则是谭富英、言菊朋、马连良、余叔岩。其中马连良是 “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马连良的念白声调铿锵,字字珠玑,句句悦耳,何行道很是喜欢,常常通过收音机收听马连良的剧目,其经典的《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等,何行道信手拈来。也就是在这时候,他品出了月琴的“味道”,开始自学月琴。
弹了一年多,开始有人请何行道去弹月琴了。彼时,京剧是上海人喜爱的高雅娱乐,每逢盛大的日子,上海滩的“大户人家”会在家举办堂会,堂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演京剧。这样的堂会,社会名流、豪绅巨贾齐聚,其中一场,梅兰芳到现场收徒。通过弹月琴,何行道接触到了一些有名的票友,进步也大了。除了日常的聚会,票友们还会有义演活动,何行道曾与沈雁西、李世济、包幼蝶等多位名家参加报社、电台组织的京剧义演活动。何行道结婚时,票友们自筹资金为他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台上唱戏,台下摆酒席。“这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实在特别、实在难忘。”
何行道家中收藏的演出海报
由于种种原因,何行道专职唱京剧,弘扬国粹的梦想并没有实现。1949年6月,他进入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后调到华东财政部,后又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这期间何行道几乎停止了唱戏,除了偶尔的义演。
再后来,何行道调到华东财政干部学校,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1963年,财大复校,33岁的何行道调到了上海财经学院,直到1969年退休。
教书育人是忙碌的,何行道常常是备课到深夜,京剧因此“荒废”了不少,外出唱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何行道没有放弃京剧。为了听戏,他千方百计想买一台录音机。当时一台录音机好几百块,而何行道一个月工资才90块。他攒了很久也没攒够钱,于是到当铺去把身上的西装当了,凑齐了钱,咬咬牙买了一台录音机,自己在家听戏、录戏。可惜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古董”在搬家中丢失了。
退休后,何行道搬到了欧阳路街道欧四居民区。他每天到家附近的鲁迅公园散散步,无意中发现公园北门有个京剧组,每天静静地听他们唱唱戏,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听了一段时间,欧阳京剧票房负责人刘大刚注意到了这位老人,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唱吧!就这样,何行道加入了欧阳京剧票房,每个礼拜三、六,在离家几步远的社区学校的票房吼上几嗓子,成了何兴道的一种习惯,“像有瘾似的,总有想去唱一曲的冲动。”“情之所至,戏我两忘。”票友们如此评价他。
何行道家中,父慈子孝 ,夫和妻柔,家风良好。何行道的老伴和儿子无条件支持老人的爱好。老人年纪大了,每次老伴或儿子都会陪伴老人去唱戏,何行道唱戏时,老伴或儿子就等在旁边,有时候也跟着学几句。
何行道(中)与儿子(左)老伴(右)
何行道(中)与欧阳京剧票房负责人刘大刚(左)、儿子(右)
何行道认为,京剧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它不也仅仅的老年人的专利。“京剧如今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年轻人也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何行道很高兴看到京剧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