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十一已经接近尾声。
好奇为什么叫“接近尾声”?难道还有人没收到货吗?
还真有!
嘉定区外冈镇的张女士投诉,她的"双十一"已经发货十天了还未收到。更悲催的是物流信息显示11月15日发货,20日被分网点揽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物流信息不再更新,5天一直呈"派件中"状态,却没有等到快递来敲门。
快递,你究竟在哪儿啊?张女士每天都拨打快递客服电话,却每天都无人接听⋯⋯
“张女士猜测,一定是因为双十一包裹太多,网点货物积压造快递员来不及配送了!其实,不止这一单包裹慢,张女士双十一当天在天猫生鲜店买的冰冻带鱼、牛肉卷、羊肉卷,同城配送也硬生生等了三天才到,就连保温的冰块也在路上化了。带鱼、牛排、羊肉也都坏了。”
11月14日开始,双十一物流进入高峰,那么如今已经两周过去了,网点为什么还是配送慢呢?
记者走访了圆通、申通等网点,发现大大小小的快递依然堆了满地,快递员正在将不同小区的包裹分拣打包。不过由于是手工分拣,效率较低,装满一车(约100个包裹)就花了45分钟,而将一车包裹挨家挨户配送完至少需要3小时,还不包括收件人不在家快递需退回网点。
理论上,业务员即使马不停蹄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也只能送300个包裹,对比双十一期间网点日平均揽件1万多的数量,压力实在过大。
一家末端网点物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双十一真的怕了,累了。记者问,为什么不多招一点人呢?负责人说,已经多招了几个,但也不能不计人力成本,毕竟高峰只是一时的,所以特殊时期很多小网点都是靠亲朋好友全家齐上阵来帮忙。
日均1万,就末端网点规模来说已经是极限了,如果明天快递订单继续递增,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引入人工智能之后,商家发货速度、支付体验都有所提升。但包裹能否准时送达,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中后期的物流环节。
”
今年另一大现象是,发货后,物流企业揽件、中转的表现也因智能分拣表现不俗。但问题是,前端快了,后端呢?高峰期时,大批量包裹乘着“智能分拣”快车一下就抵达了分网点,对仍以传统手工分拣、配送的末端网点来说就悲剧了。
所以,我们今年看到新闻说,上海最快双十一快递在嘉定仅用时7分钟;看到,仓储ERP、智能分拣等等进阶版双十一应对策略很酷,但是我们忘了最后一环 —— 末端网点到小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仍然是多人工、多频次、小批量的寄递模式。
记者还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总部看到,今年双十一投诉中,九成都是有关末端网点的,例如 "无人配送"、"不能送到家中只送到小区门口"、"配送慢"等问题。
末端网点落后的配送方式,与网购大军日益增长的快递服务需求已经形成鲜明反差。长此以往,明年的双十一必定更糟糕。对此,行业人士指出,末端配送方式需要变革。
以世界其他大城市,纽约、东京等地为例,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单位是小区、楼宇的物业代理。包裹直接从分转中心,按区域用小货车运送到社区,由物业代理二次分拣,门对门发送或是放到快递箱。
这样的流程,多快好省,但对“物业代理”的要求就很高了,上海是否能应用推广这一方法,还有待行业部门和社会各方进一步摸索。
最后,记者就搞不明白了,明明网点服务能力已经跟不上了,却还嚷着要涨价。网点,有这心思,还不如多多领会供给侧改革精髓,早日转型谋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