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我的一篇文章《请扶持民间武术社团》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后,社会反响热烈。
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江西、湖北、广东等地的工厂、农村、部队和学校等单位拳迷们,纷纷来信表示对中华武术的喜爱,要求来长风公园跟我拜师学拳。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当年上海街头万人空巷,晚饭后聚在一起观看上海引进的第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被剧情所震撼,引起一波武术热。
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对中国武术的看法,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1970年前后,我在中山公园师从王老师练拳。那个年代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还不能公开进行。
中山公园的练拳场地是公园职工子弟的“锻炼”场所,王老师又是中山公园的老职工,每天早上在练拳厂“坐镇”。
我母亲当时在中山公园工作,因此我也能进公园锻炼。当时练的是查拳,系山东济南查拳名家马金镖老先生所传。
经过十年的艰苦锻炼,除了拳的套路外,我也会刀枪棍棒剑等十四般兵器,哈哈!离十八般兵器还有些距离。
话说长风公园的查拳场子是经普陀体育馆推荐,由马金镖老师的徒弟姜老师领衔教授。
姜老师本地人,他住在曹杨路南林家港。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来长风公园授拳,授拳后还要回生产队田间劳作。
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把装满蔬菜的大铁壳拖车,拖到真如蔬菜公司,很辛苦!我家住长风公园隔壁,学的又是同门拳种,后来就到姜老师的场子练拳,进一步深造拳械套路,练好拳后再去房管所上班。
再后来,姜老师不幸故世,经公园服务队备案同意,该场子便由我挂名授拳。
当年的学生主要来自长风地区的工厂、农村、学校等单位,早上进公园练拳,练好拳去上班或上学。
学费很便宜,每月每人两元,收好后交退休工人公园服务队老沈伯伯,月底再提成,大家一起练练,玩得很开心。
练拳用的兵器放在服务队办公室,每天早上去取,练好后再放回。练拳的场地最早在2号划船码头,后来也换过几个地方。当年公园的黄泥地多,适宜少林功夫的锻炼。譬如夯步,可以夯得地动山摇。(哈哈,夸张。不过脚下的一方土地确实震动,夯得舒服适意,不会伤脚。)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武术(拳操)活动是长风公园群体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络配图
山前山后,湖东湖西,杨式太极(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八十八式等)、陈式太极(一路、二路等)、查拳、洪拳、华拳、炮拳、番拳、南拳、木兰拳、螳螂拳、花架拳、八卦掌、五禽戏、鹤翔桩、练功十八法等各路拳操活动琳琅满目。
令人感动的是,隔壁华师大的一些外国留学生与外籍教师,也很迷恋中华武术的魅力,也来演练武术动作,有的还用相机拍下照片。
至于那些来信拜师学拳的,我都予以婉拒了。因为要考虑他们的住宿问题。还有我本身也是业余授拳,白天要上班不方便。他们来练拳,我要对他们负责。
谁知有几位拳迷不甘心,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上海,经过多方打听(也经过公园方面),在晚上摸到了我的家。
我只得为他们安排教程,利用早上或者晚上(当年有“夜花园”),在长风公园为他们传授武术。
现在,新一代拳师在公园各场地继续传授拳技。我呢,行走于公园山水之间,练练太极。有时候师兄弟来了,一起切磋拳技。想起当年拳迷的来信,仍为他们的热情与执著所感动……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