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有个歪果仁写了一份《上海小笼包索引》,一时之间被小笼包界奉为圣经。创作者St. Cavish却自嘲那是“伪科学”(faux-science stuff)。
■St. Cavish其人
看过索引,周到君也是啧啧称奇,是的,他确实在用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方式,研究美食。各种数据、图表,甚至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排名,都是一篇project所具备的元素。但看完索引,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
照里面的推荐,吃小笼包就是在吃小笼包,享受更薄的皮、更饱满的馅,没有旧日街道的热闹,没有人间烟火的暖意。
说到底,美食是一种完全主观和随心所欲的事情。每个人的喜好、味觉不同,美食带来的满足感不同,甚至描述食物的词语不同,传达出的美食体验也是千差万别。
也许是觉得小笼包索引1.0做的过于“冰冷”,St. Cavish在最近又发了一篇,名为”如何像一名科学家那样吃小笼包”的文章。
文中写了他在沪上10家知名汤包馆的体验,以及他总结的吃小笼包教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曾沉迷在高冷又繁琐讲究的西餐中的歪果仁,是如何教人吃一笼接地气的小笼包。
■佳家汤包 图片来源:www.smartshanghai.com
佳家汤包和富春小笼两家的媒体曝光率很高,经常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朝圣。但St. Cavish觉得,成名之后并没有影响它们各自的品质,佳家依然有着皮薄、口感适中的优势,富春也一如既往地执着于精肉的味觉体验。
■富春小笼 图片来源:www.smartshanghai.com
佳家汤包现点现做、保证小笼包新鲜程度的做法,让St. Cavish觉得很满意。正如索引中提过的,趁热吃,比什么都重要。St. Cavish在点评时也说过,一笼剩到最后的包子,如同一个在火车站被遗弃的孩子,孤零零的让人觉得悲伤。但在佳家,你永远也不会遇到它。
佳家的人气很旺,如果你不想排长队,还可以选择麟笼坊。它们是同一家,唯一不同的是,麟笼坊会在面团里加一撮盐。
■鼎泰丰 图片来源:www.smartshanghai.com
鼎泰丰在业内很有争议,但就小笼包而言,St. Cavish是极力为其正名的。技术上,鼎泰丰在小笼包界占领了绝对优势——层层叠叠地堪称完美的顶部褶子,秒杀佳家及其他所有。佳家的老板,曾与St. Cavish谈到鼎泰丰,“你知道那些褶子得费多少劲吗?如果让我的店员做,她们可能第二天就罢工了!”
■豫园南翔馒头店 图片来源:www.smartshanghai.com
豫园是每位游客来上海的必逛景点。St. Cavish也为有心来尝小笼包的游客们,准备了一份攻略。
在南翔馒头店的一楼,人们对于大排长龙就为吃一口正宗小笼包,早已见怪不怪。但经过St. Cavish科学地测量,这里的小笼包有着“全上海最厚的皮”,甚至汤汁的测量可被略过,因为“根本没有”。这么说吧,它就是一颗面皮包着的肉丸。
St. Cavish调侃说“这就像小笼包制作中的一场事故”。
但是——St. Cavish发现——排队盛况你看一眼就好,绕过人群直接上三楼,那里才是真正的南翔小笼的世界。宜人的环境、体贴的服务,小笼包也变成了它们应有的样子——薄皮、多汁。同一家餐厅的三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况。
原来小笼包界,也是风起云涌啊!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欲罢不能?点击查看更多包界内幕
现在,周到君要丢下一颗重磅炸弹!
因为第一版小笼包索引,St. Cavish对外公开啦!
不得不说,周到君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能把接地气的小笼包吃的如此科学严谨、清新脱俗。
St. Cavish吃小笼包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用的是一套测量工具:电子卡尺(三丰0—150 mm)、电子秤(酷贝200g/0.01g)和理发剪刀(140 mm)。
小笼包端上桌,随机抽取六枚小笼包进行称重,数据精确到0.01克;之后,皮肉分离,馅的重量、皮的厚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取平均值为最终分。
这程序很复杂也很繁琐,但St. Cavish表示,一切为了科学。
并且他还给出了一套小笼包的测量公式:
走遍52家店后,St. Cavish给它们的小笼包一一打分排名,总结出了一份史无前例的,吃货界最科学的小笼包榜单!
■12分为成功标准,12≤A类,6.75<B类<12,C类≤6.75。此处只记录A、B两类,共18家店
这份排行榜里,A类最好,B类次之,C类不好。纯靠数据说话,冷酷得不食人间烟火。但St. Cavish认为这里的测量,几乎覆盖了一切小笼包的优秀品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说明小笼包的结构工艺质量的。
在St. Cavish的小笼包索引里,除了最终的小笼包排行榜,最新奇的就是五花八门的示意图了。
这张图显示了小笼包,从出笼到食用之间的时间长度对口感的影响。
一次上笼蒸54个猪肉小笼包。平均每隔五分钟取一个小笼包观察,共取三次。数据证明:再普通的小笼包,只要是新鲜出炉,得分都要高于精心制作却凉了的小笼包。
这结论非常像你妈常对你说的,别磨蹭了,趁热吃。
很多人搞不清小笼包的汤汁是哪儿来的——当然不是捏包子的厨师用针管推进去的。
图注里说,小笼包里的汤汁主要是通过利用动物胶凝固点来实现的。为了取得这一效果,首先炖煮猪皮,提取动物胶,在此过程中,胶原蛋白转化成动物胶。然后,将猪肉馅和胶质混合,制成馅料。上笼蒸时,凝固的胶质溶化成为汤汁。
这张图说明了小笼包的一整个制作流程,周到君觉得并没有什么卵用,但St. Cavish却认为“这种看似毫无意义,却又十分有价值的科学,很美”。
也是难为这个爱较真的歪果仁了,吃了20年小笼包的周到君,都不一定能弄懂这些。
最好玩的是这张地形图,平时来不及细看就被一口吞掉的小笼包,竟然被绘制成了小火山——某一天在海上喷发形成了岛屿,周围是海水,肉馅是地表下涌动的物质,顶部皮上的褶皱就是山顶。
St. Cavish说小笼包的制作是一件充满挑战的大工程。重点就在于馅料用量与外皮厚度之间的平衡。
馅料越多,在蒸熟后,对外皮弹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馅料过少,无论皮有多薄,都是一枚不合格的小笼包。
反过来看,尽管增加皮的厚度,馅料用量也可增多,但仍不是上乘之选。(这是北方的大包子,蟹蟹)
小笼包的做法决定了最上部的皮是最厚的,也就是所说的小笼包“头”。上部的褶子使得局部的厚度增加,也相应使得该部分外皮的味道加重。因此很多食客都明确说喜欢小一点的“头”,也证实了人们对薄皮的偏好。
■图中标注字母对应小笼包榜单
这里面详细标注了肉馅、皮、汤汁的比例,偏向哪一部分的小伙伴们可以亲自去探索了!
看得出来,St. Cavish对小笼包可谓“爱之深,责之切”。超过一半的小笼包被他归为C类(不值一提类),仅有26%是他眼中的“美食”。
C类餐厅的评断标准如下:1)指标得分小于或等于6.75;2)每单份最多8只小笼包里有至少2个皮破了;3)味精添加过量。
St. Cavish在图说中提到,“少量味精可以提味,但是过量添加味精其实是为了掩盖食材的不足,如果研究者在尝完一个小笼包后就察觉到了过量味精的味道,该餐厅就因此归为C类餐厅。”
由此,周到君察觉到,C类餐厅的划分中,加入了一定的主观因素:尝味精。
而他也在接下来发了局限声明:
对于各路导航大显神通的当下,这地图自然是没什么用的。但导航会升级,这里却不会。也许再过个几十年,这就是上海小笼包研究的历史。
St. Cavish在采访中告诉周到君,不久前他对曾经测量过的小笼包,进行了一次“回访”。对原来“小笼包索引”中的排名,来了一次大换血!惊喜不惊喜?期待不期待?
St. Cavish拿着他金色包子拍照的时候有些羞涩,笑容里有些尴尬。
原本St. Cavish还想做个生煎包系列,没想到的是,其科学生涯遭到了生煎包的负隅顽抗。这很大程度上因为生煎包那层”坚硬的外壳“——脆皮,难以被客观测量。因此,St. Cavish放弃了对上海生煎包店的”大体检“。并且他告诉周到君,以后不会再做小笼包、生煎包之类的包子评测了。
——就像小笼包吃多了会腻那样,大概他写包子也写得有点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