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女人心底都有一个关于旗袍的梦
那曼妙的腰肢
那摇曳的风情
都宛若在梦中恣意绽放的花儿
如果说
有一个城市与旗袍的关系最近
那一定是上海
如果说
有一群人更热爱旗袍文化
那一定是她们
↓ ↓ ↓
在阿拉徐家汇街道,有这么一支团队,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但绝对是一等一的气质佳,身材好。采访前,精心打扮了一番的小编看到她们后也甘拜下风。她们来自于徐家汇旗袍文化中心,有个共同的爱好:喜爱旗袍,喜爱海派文化。
说起建立旗袍文化中心,故事是这样的:2007年这个团队还叫旗袍沙龙,创建这个团队的是一个名为汪薇玉的女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汪薇玉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旗袍情有独钟,那份优雅、那份文化,让她难以忘怀,期盼着快快长大也可以穿着旗袍,展示自己的美丽。
可本应该在最美的年龄展示自己的时候,她开始了插队落户、读书、结婚、生子......在那个时代,没有权利,也没有钱去追求。当她可以自由自在毫无顾虑地穿上旗袍时,已经退休了。然而,爱美与年龄无关,汪薇玉就带着这份执着和文化探究走上了旗袍之旅。
2008年,东方卫视的一个采访真正敞开了汪薇玉旗袍文化的大门。一部《穿旗袍的女人》轰动了社会,唤醒了女性对旗袍的认知,汪薇玉“火”了,慕名而来的美女也越来越多了,这个队伍从几十个人扩大到了几百个人。
再到2010年,为了配合上海世博会的展开,汪薇玉作为旗袍文化大使向全国乃至世界宣扬旗袍文化。她带着姐妹们去17个国家亮相、开展文化交流会,虽说是以旗袍展示风采,可背后传递的是中国海派女性的优雅和文明。
汪薇玉说:旗袍不同于其他服饰,它用百年的沉淀告诉每个女人,爱美是本能,然而优雅却是本事。
时至今日,这个团队已经成立十年了,11月3日,她们即将迎来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不少团队成员都有一段与旗袍沙龙相关的故事,或深或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五位旗袍美女的内心话。
曹蓓蔚:气质变了,人也变了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曹蓓蔚通过他人推荐加入了旗袍沙龙。她跟旗袍结缘的时间虽然短,但家里竟有100多件,她说汪老师改变了她,让她找到了体现自我的魅力,更加有自信,更加有气质!
“我喜欢美,可不知道该怎么展示自己的美,现在我穿上旗袍,多年不见的朋友说我整个人都变了!”——曹蓓蔚。
钱仍定:遇上旗袍,注定沦陷
作为元老级的成员,钱仍定追随旗袍文化已经十年了,犹记得当时看到汪薇玉第一次去社区里授课时穿着旗袍的样子,让她“沦陷”了。
“本以为是穿着旗袍臭美,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学礼仪,学知识,学规范,真正认识到了旗袍的背后”——钱仍定。
顾秀琴:十年优雅,慢慢变老
从小,顾秀琴也有旗袍,可是跟母亲的不同,少了点温柔,少了点优雅,长大后,恰逢文革时期,旗袍都被剪了。再穿上旗袍已经快60了。她从未想过老了老,竟然圆梦了,哪怕住在杨浦也要一直追随。十年来,虽然皱纹多了几条,可是优雅的变老却是最美的过程。
“原来看着母亲穿,现在我自己穿,女儿也穿,我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文雅。”——顾秀琴。
沈娟芬:没有它,反而不习惯了
沈娟芬的旗袍不算多,大概有20多件,可件件都是精挑细选。她还记得购买第一件旗袍时的情景,一种兴奋,一种迫不及待。
“旗袍对个人的要求很高,一开始非常的不习惯,时间久了,脱下来反而不习惯了。”——沈娟芬。
马豆豆:本是不屑一顾,谁料走进了心
马豆豆是去年才加入的新朋友,第一次试旗袍,是汪薇玉直接把身上的脱给她,穿上身后,简直惊呆了!本来对旗袍不屑一顾的她,认为旗袍只是绣着花的时装表演。
到现在,穿着上班、穿着聚会、穿着逛街,旗袍走进了心,走进了灵魂。
如果说
用一个词可以界定旗袍
那一定是风韵
如果说
用一个词形容旗袍未来的可能性
那一定是千变
听罢这五段故事
看了这五个“绝代佳人”
那个最打动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