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钟表的王师傅、陶瓷组的纪东歌,书画修复组弹吉他的帅大叔……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众对这群文物修复师一定不陌生。他们各有所长,技艺精湛,个个气质爆棚。
今天,中国高校首个“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落户了,它将培养的是“科班出身”的文物修复师。今年在全国范围内计划招收45名新生,学院还将设立金属(青铜器)、古家具、古建筑、壁画和纺织品修复等新专业方向。
文物修复有多重要?秦始皇兵马俑刚面世时,不过是一堆堆残缺的陶片,如果不是文物修复师们的幕后付出,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站立起来的兵马俑。
一件破旧不堪、千疮百孔的古书画,经过名手的装裱修复,古风神韵得以重现——这是古代书画修复的奇迹,也是修复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文物修复用业内话来说,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上海曾一度汇聚了古书画修复界与裱画界的一流高手,而如今无论是油画修复、还是陶瓷修复、古书画修复都后继乏人。
数据显示,我国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先后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9座(201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座(2014年)。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而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1万人,即便全员上岗,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
“1500万件需要修复的文物,与文物修复人才的缺乏,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不断提示我们,培养专业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的紧迫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都表达了他们的焦虑。而在教育培育领域,该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呈现无序化;学历教育中的学科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求脱节严重。
新成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是在原有油画保护与修复、陶瓷保护与修复、纸本保护与修复三个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蒋道银教授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学院请来了各领域的大咖级老师授课,他们或来自博物馆,或来自民间非遗传承人,手把手带教。
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第一人蒋道银就是陶瓷修复专业的教授。他说,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首推难度最大、品质要求最高的一门技艺。但关键还在于上手实践。
蒋道银教授曾带领14位文物修复(陶瓷修复方向)同学前去成都与《金沙古陶瓷保护与修复》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修复任务。参与修复了共18件瓷器,16件六朝时期,2件唐朝时期。由于文物价值不菲修复过程中,对以往修错的古瓷器,进行热熔分解、重修。这是国内博物馆系统第一次允许学生直接动手参与保护性修复。
孙坚是上海博物馆古画修复组第二代文物修复高级技师,在纸本保护与修复专业执教。她曾修复上海博物馆众多的馆藏书画珍品,如唐代《孙位高逸图》手卷、元代高克恭《春山欲雨图》立轴、石涛《山水春音图》、董其昌《燕吴八景图》、石涛《山水清音》等。
司徒勇被称为油画保健医生。执教文物修复学院的油画修复专业。他曾说,修复不是简单的复原或清理,修复师必须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熟悉绘画的背景,还要深入研究作者的风格。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季崇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祥、彭适凡等专家级的老师都将为学生们上课。
中国书画的修复更多地依赖经验,而油画的修复更多地依赖科学的“体检”,特别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学科的复合性极强。
这个方向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具备理化知识,会用现代仪器测定油画的保存环境、画布的成分、颜料的PH值等信息,最终确定修补方案,比如污染的地方该用什么试剂加以清除,淡化、薄弱的地方该用什么颜料加以填补;另一方面需要会画画,懂得造型艺术,补色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笔触、颜色都能符合原作者的本意。”尽管油画修复方向的学生在5年的学习中要花上三四年时间上手实践,毕业时需要同时完成3项任务——修复一幅破损的油画、撰写一份修复报告、完成一篇科研论文,然而毕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开端。油画修复的度很难把握,修复者需要对材料、颜色、笔触、原作者整体风格了如指掌,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