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被机器人取代?!迪奥或许给了答案 | 与其担心人类的大结局,不如看看人类的小初心


作者:唐玮
编辑:唐玮
时间:2017-11-01 01:34

人类最近好像集体陷入焦虑。

《银翼杀手》上映,关于“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讨论又开始了。

世界上首例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比美国老牌主持人还能说。

战胜人类的“阿尔法狗”被晚辈“阿尔法元”打败,两者“智商”不在一个量级。

一连串的暴击,让人类担心,科幻电影的描述要成真了么?毕竟,比地球毁灭更可怕的,是人类的毁灭啊。

■此句为周到君所加,不代表御姐机器人真实想法

怎么办?迪奥或许有答案。

啥意思?

准确来说,是迪奥2018早春度假系列中运用的拉斯科壁画图案,作为人类远古文明的代表,或许能解答现代人类的对科技的困惑。

■Dior 2018早春度假系列

拉斯科壁画长啥样?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

拉斯科壁画在法国多尔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韦泽尔峡谷,距今约1.5-1.7万年历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什么概念呢?

看下这张中国史前文化表的旧石器时代,比著名的山顶洞文化迟个几千年而已。

拉斯科壁画画的是什么?

正如上文所说,拉斯科壁画是拍照晒日常的鼻祖。

现代人类的日常是拍照、逛街、工作、旅游……

那时候的人类,叫晚期智人,刚刚完成进化,恩格尔系数还很低,日常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打猎狩猎,跟动物“同胞“们相爱相杀。

因此,壁画中有100多幅是动物绘画,内容包括牛、马、熊、狼、鹿、鸟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出镜。

不得不说,智人要玩你画我猜,肯定甩我们N条街。

比如这张画的是什么?

对,是鹿群。

只用饱满的线条就构勒出鹿群集体渡河的形象。

智人不仅会使用线条,而且会用颜料。

中间的野牛,四肢矫健、肌肉饱满,牛角线条简练、栩栩如生。

用颜料涂绘,即使是单色,仍能利用浓淡体现体积感和动态效果。

■老祖宗画画用的颜料(巴黎古人类研究所藏)

甚至能传达出情感:

■感觉眼神很温柔啊

不过,智人在今天,应该是最不会使用美图秀秀的。

动物们画的栩栩若生,到了人类自己呢。

瞎了我们后生的眼,都不知道老祖宗长啥样。

这幅人跟野牛斗争的画面里,牛被射中后肠子流出来的细节都有,野牛瞪眼的细节也有。

人呢,就这么一个貌似被牛顶倒在地的线条图,还长有鸟头,或者可能是带着鸟冠。

不过也有说,这并不是人类,可能是伪装成鸟人的诱饵(也是有点萌),旁边站立的鸟可能是投枪器。

看不清祖辈长啥样,手倒是可以看得很清楚。

壁画就出自这些手。有的说,这是创作者在签名;也有说法将其解释为原始宗教行为。

虽然原因未知,但研究者根据手印大小及手指粗幼,判断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最早画家为女性。

拉斯科壁画:从迪奥到皮克斯都在致敬

那,了解老祖宗的日常“拍拍拍”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老祖宗的东西,影响至今。

不仅在绘画艺术上一脉相承,更是每隔几年就拉出来遛一遛,被各行致敬。

比如一开始说到的Dior 2018早春系列,其实也是在模仿Dio创始人Christian Dior在1951年的Ovale系列对拉斯科图案的运用。

■左::Christian Dior 1951年Ovale系列的设计手稿,右:Dior 2018早春度假系列

更是绘画作品中的熟脸。

■《机器人总动员》结尾的致敬:用色相似、岩石质感的动态绘画

不仅是致敬,后世的绘画艺术中也流淌着远古文化的血脉。

拉斯科壁画的中有一幅被称为“中国马”的绘画。

绘画中,马的脚与脚和身体之间的转接处留有空间,类似于中国画中用留白、浓淡表达层次感的画法。

虽然拉斯科壁画远在欧洲大陆,但艺术的表达总是类似。中国文化作为未曾断层的文化,其实传承了远古作画的精神和技巧。

远古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相爱相杀

1940年,拉斯科壁画被发现后,法国政府运用现代科技保护远古文明的历程,似乎为现代人们的困惑做了一些注解。

洞窟被发现以来,法国政府采取激光检测清洁状况、入洞窟者穿抗菌衣、以及安装空调等一系列现代科技保护洞窟。

为更好保护岩洞,法国政府1963年关闭山洞。

1983年,法国政府在原址附近仿造建成Lascaux II(拉斯科2号),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2012年,又推出拉斯科洞窟全球巡展(拉斯科3号),将人类远古时代的艺术带向世界。

前几年,建成Lascaux IV(拉斯科4号),配备影院、剧院、互动展厅等各种现代技术展示壁画。

■拉斯科2号内进行检测

■艺术家借助科技原样复制壁画(拉斯科3号)

■拉斯科4号的展厅

巡展在日本、韩国展出时,作品背后用荧光灯勾勒出壁画曲线,现场还借助影像、游戏等方式,让观众更好理解和欣赏。

■展览在韩国

11月1日到明年2月28日,拉斯科壁画巡展将来到第十二站上海。

正如上海站宣传标语“远古文明的呼唤、现代科技的情怀”所体现的,借助科技的力量,文化得以更好的方式保存下来、以更大程度的传播出去。

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了科技对文化的积极作用,那仍为时尚早。

为了排除灰尘、保持恒温,政府曾在岩洞内安装了一套空气流通系统。然而空调却带来了真菌,导致壁画被大规模侵蚀。目前,画蛇添足的空调已被拆除。

而大自然反而提供了最好的保护膜。这些作品能保存万年,正是因为洞壁上渗出石灰粉结晶如同一层透明的涂料覆盖在表面,使绘画完好如新。

远古文明能否解答现代人类的困惑?

科技是毁了文化还是救了文化?

科技会毁了人类还是能救人类?

在探讨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时,有个观点是,机器人无法生产文化,文化才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还有声音在说,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文化的演进极其缓慢,科技才是不可阻挡的。

也许,认识原始时代的人类文化,能帮助我们思考文化的意义与进程,帮助我们认识处于正“智人阶段”的机器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拉斯科洞窟,是七十多年前几名少年寻找走失的宠物狗和兔子时意外发现的。

文化的发现充满偶然。

人类的结局,是偶然还是必然?

当代人类的焦虑能否改变我们最终命运的走向?

这些问题,留给11月1号开始的展览吧,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代,站在起点想未来。


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原展

时间2017年11月1日-2018年2月28日,09:00—17:15(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地点上海科技馆二楼特展厅

费用:展览免费,但需自行购买科技馆门票。

注: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