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吴方法”的吴文俊老先生走了。 吴先生1940年本科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57年,年仅38岁吴文俊学长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2009年,吴文俊学长与钱学森学长、张光斗学长、徐光宪学长一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吴先生生前的学生和交大师生们共同来追忆这位中国数学界泰斗。
■校方供图
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园,有一条与学森路齐名的文俊路。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以自己的方式向杰出校友吴文俊致敬。文俊路和光斗路、光宪路、学森路等一起,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也讲述着吴文俊学长与母校的一个个故事。
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励建书院士说,为了报考交大,吴先生也要做很难的物理题目。
1933年,吴文俊考进上海正始中学就读,在三年的高中阶段,正始中学一直聘请上海交大的多位教师兼任他们班里的数理化教师,为吴文俊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考即将来临,学校经与几位交大教师商量后决定:由吴文俊同学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在高考前,交大的老师常常会给报考的学生出比较难的物理题目,并且让他们回家去做。要解决这些难题光有高中数学是不够的,这让吴文俊认识到必须要自学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成为了班里的佼佼者,后来不负重望成功考进交大。
■校方供图
吴文俊先生曾说自己与上海交大从小就有缘,他的父亲毕业于南洋工学。他曾多次深情表示:“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
他当时就读的交大数学系,加上物理系、化学系的三个班,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几个人,大学一、二年级是合在一起上课。一年级时在徐汇校园上课,读书、做实验,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当时,数学、物理是两门主课。数学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主讲,他讲微积分,物理是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主讲,用的是自己编的讲义。他们俩都是交大的早期毕业生,长期在交大任教,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讲得都非常清楚,威望很高,很受学生的欢迎。
吴文俊还说过,当年的自己因此也非常喜爱物理,还有陈怀书先生教的初等数学、汤彦颐先生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先生的微分方程和武崇林先生的代数方法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武崇林先生还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珍贵藏书借给他,给予他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学风也很好,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二年级开学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交大被迫迁到法租界继续办学,生活条件、做试验、上课都开始不正常,但交大师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还是照样读书、照样考试。吴文俊表示:这种朴实严谨的良好校风使他受益很多。
李乔教授是上海交大数学系退休老师,1963年的时候,他当时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当吴先生的助教。“吴先生的课达到了一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两个字画境。”
李乔说,吴先生热爱数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当中,体现在他的讲学教学当中,不是体现在言语当中。他在上课的时候,他本人和他要讲的内容完全是融合成一体,达到吴先生这个境界的,进入数学画境真是绝无仅有。后来我自己也是数学老师了,也是一直教数学的,心里面想以吴先生做个榜样,但是实在差距太大了,始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