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有一门课,上课时,每个学生还人手一杯酒,一起喝“老酒”。这不仅是一门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这可能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师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把酒言欢”的课了。
这门课是生工学院的王学东老师为食品系的学生开设的名叫“酿酒与酒文化”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是系里的热门课程,每次选修都爆满。
你也许喝过啤酒,但你是否会通过色泽区分啤酒的品质?怎样选择最合适的饮酒杯?是否好奇进口啤酒不如本地产啤酒的原因?知道啤酒是如何酿造的吗?想尝尝亲手酿的啤酒的滋味吗?从生产到销售,从现象到原理,酿酒在这里俨然变成了一场趣味游戏,让每个参与课堂的人都乐在其中。
整个课程由课堂教学、“品酒”和啤酒酿造实习三部分组成。课程结束时,学生按各年级不同的要求完成课程论文。
自己动手酿啤酒,是学生最乐意的。王老师会直接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带他们完整体验一回“酿酒师”的身份。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从原料筛选、粉碎、糊化、糖化、发酵……一步一步,严谨有序。一天辛勤的劳动变成了一杯浓浓的原麦汁,学生在这里充分地体会到了匠人的快乐。
不只是实验环节,这门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也非常有趣。 “以红酒为例,为什么红酒的瓶底有一个凹槽?”学生们不解。“红酒瓶底突起的凹槽可以用来分离沉淀,使红酒的口感保持在最佳的状态。”王学东老师从细节之处启发学生思考。
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教学环节就是品酒!
就白酒而言,按香型分,分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等多个类别。不同的香型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了解,王学东老师不只是嘴上说说,他还专门找来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酒,倒在相同的杯子里一一排开,让学生亲自品尝,并把它们区分开来。
每次品白酒,大多数同学都会喝下一小口。王老师说,品酒不是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喝,也可以喝了吐掉。但他还是建议学生能喝一点点,通过闻和尝,了解酒的特质,,获得感官上的品评。很多女同学也会选修这个课程,班级男女生比例基本是1:1,王老师说,女生“喝酒”也是当仁不让的。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一开始,同学们都能通过观色、闻香和品尝这三个环节,判断出自己面前的酒属于哪个大类。酱香型可以从颜色、香气两方面做判断,而浓香型常常带有窖香,至于清香型,则风味更加清淡一些。
每一种酒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年份、品牌、产地。这背后蕴藏的不仅仅是物的价格,更是一段故事。每个著名的年份背后是粮食的丰收和无数匠人的心血。
王老师还会讲到世界各地的啤酒节。“慕尼黑啤酒节与英国伦敦啤酒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并称世界最具盛名的三大啤酒节,我国也有青岛啤酒节……这些都是爱酒人士的狂欢。饮酒虽乐,可也要适度。”
那么,最负盛名的慕尼黑啤酒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慕尼黑啤酒节在一个叫做“Theresienwiese”的地方,巴伐利亚方言简称为“Wiesen”,意为牧场。历史上第一个啤酒节在1810年举行,是为了祝贺巴伐利亚的皇太子路德维希和勒吉公主的婚姻。后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办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7年。自1946年以来,规模越来越大,慢慢成了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这堂课上你不仅能享受味觉的盛筵,也能体会酒文化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