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各种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的产品,都可以叫结构化理财产品。在理解结构化理财产品本质前,先看个一本万利的投资诀窍。
假如你在余额宝里存入30000元,每天的收益大约为2块钱,用这2块钱买彩票,中了即实现高收益,没中即还是保本30000元。
结构化理财产品本质也是类似如此,具体可以看下图:
再举个比较复杂的例子.
市面上某款挂购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时间期限是1个月,预计收益率是6-21%。这也就是说:
若这个月里沪深300指数下跌了,那么收益率是6%;沪深300指数上涨幅度在15%以内,那么收益率是6%+沪深300涨幅;上涨幅度超过15%,那么收益率又降回6%。
在如今的理财环境下,保本很重要,但是高收益仍是许多投资人的期待。通过以往的数据,可以发现“改造”过的结构性理财,大部分可能比“原装 “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还要低。
而且据银率网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有30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最高收益率,不达标率为40.87%;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与平均实际收益率的差值来看,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差距最大,其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72%,但平均实际收益率为-3.77%。差距最小的是挂钩Shibor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实际收益率还比预期高出0.0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挂钩Shibor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为3.54%。
今年一季度不仅四成结构化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更有16款产品出现亏本情况,而2015全年仅2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亏本现象。“虽然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十分吸引人,但其投资风险较大,到期难以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很高,并不适合大部分稳健型投资者。”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认为。
但是也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如果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得当很有可能成为明星产品。据银率网,2016年1月至今,汇丰银行到期的11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两级分化,实际年化收益率为负的产品有25款,占比22 .73%,实际年化收益率达到10%以上的产品也有17款,占比15 .45%。我们应该如何挑选有潜力的结构化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有两个购买途径,一个是大型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二是互联网P2P平台。前者平台安全性较高,后者则需要详细了解清楚他们的情况如资质、坏帐率等再作决定。
通过比较历史数据可以了解到平台对这款产品的运营能力和风险程度。比如上述汇丰银行今年到期的11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负收益率的主要是“汇聚中华”系列,到期发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份大中华区股票市场的动荡触发了产品安全垫。
收益主要是看其挂购的标的(股票、股票指数和基金类等),其投资风险主要取决于投资期内相应标的的涨跌情况,可预期性较差,尤其是部分中长期的产品,风险较高,且流动性差。本金安全性看主要投资范围。
总的来说,投资者依然需要理性看待收益,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挂钩标的的投资判断能力进行合理投资。比如,稳健型投资者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迂回投资股指,能有效降低个人操作风险;但是从产品收益的稳健性来看,挂钩利率的结构性产品更为稳健,其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较高,但其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要低于挂钩股指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