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物件① | 钢盅饭盒、宝塔糖…这些“旧得伐得了”的老物件,侬晓得伐?


作者:杨婷婷
编辑:杨婷婷
时间:2017-10-16 12:51

     ■绘图:阿木酱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的老物件,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渐渐消失了,缓慢而不易察觉。

为了留下过去这些仅存的“物证”,刘玉兰从一退休就捣鼓起了老物件的收藏,大到老式家具,小到锅碗瓢盆,还有几十年前的船票、粮票和礼薄清单……

近日,周到君就采访了这位老物件收藏爱好者,带大家一起看看她收藏的那些“年岁已高”的老物件,回忆过去的辰光。

“旧得伐得了”的老物件

从农场到报社,再转战到后来的传媒公司,刘玉兰“风风火火”的工作了四十余年。2017年年初,同事们眼中这位曾经的“工作狂”,正式退休了。

■刘玉兰

退休后,按理说总该养养老,闲闲心吧。但刘玉兰可没闲着,而是满心欢喜的捣鼓起了收藏。

不过她收藏的不是名贵的瓷器、玉器,而是那些“不怎么值钱,又旧得伐得了”的老物件。

◆从老家具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什么时候开始的收藏?

刘玉兰告诉周到君说,那是从一件流拍的老家具开始。

大约是2006年,那时刘玉兰还在汉口路办公,离福州路108号,也就是“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很近。有时吃好饭了,就去那边逛逛。

直到有一天,她被一套流拍了的,雕花精美的民国老家具所吸引。

■就是这套,都是红榉木的,还有一个樟木箱子。

刘玉兰最终花了1000元买了下来,加上整修,前前后后花了将近5000元。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说她“脑子瓦特了”,但刘玉兰还是打心眼儿里欢喜,“家具上的花,雕的太好看了”,而这也是她收藏的开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不断积累,就有了周到君眼前这些,各式各样,甚至从没见过的老物件。用刘玉兰的话形容就是:“侠气灵光!”

下面就跟周到君一起去看看这些“侠气灵光”的老物件。


小辰光,姆妈为了驱赶宝宝肚皮里的蛔虫,就会去买这种粉红颜色的,像宝塔一样的三角形糖给娃吃。没过几天药性发作,蛔虫自然就排出体外。

■老式的宝塔糖罐

1950年到1960年出生的人大都吃过宝塔糖(其实周到君小时候也吃过!),但见过这种大个宝塔糖罐子的估计不多(确实没见过)。

罐子上的说明虽然有些斑驳,但是还可以看的清上面的字迹,注明这罐子里一共装有1200粒,倒出来估计会堆成一座小山。据说这种是专门供应幼儿园的,让小朋友们集体服用。

■宝塔糖

刘玉兰回忆说,生产这种宝塔糖的是安徽芜湖制药厂,“老早的时候狠的勿得了”,专门靠做这种“小儿科”的生意发财。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年轻一辈的家长,都很讲究科学喂养,所以这蛔虫也就没地方呆了。有蛔虫才吃宝塔糖,现在蛔虫没有了,宝塔糖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在旧货摊偶尔还能看到宝塔糖罐子,并且价格还不低。

刘玉兰说现在看到宝塔糖的盒子,就会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想起阿拉额小辰光……”

虽说现在带饭上班的人不多,但还是有的,不过装饭菜的盒子,大都是乐扣之类好看的密封盒。说起早前的年月,拎的可是钢盅饭盒。

■钢盅饭盒

钢盅饭盒有长方形的也有直筒型的,不管是哪一种,饭和菜一定是分开装的,所以一般要带两只饭盒。

“那个时候带饭菜,或许是单位没有食堂,又或许是饭菜比较贵,自带饭盒就成了厂里男女老少的一份伴手礼。到了吃饭的点,大家坐在一起品品侬的红烧肉,吃吃我的胡萝卜。”

刘玉兰说那时候看饭盒就能看出家里的条件,“只要喵一眼,啥人家油水足,啥人家清水晃荡,马上就晓得。”不过大家嘴上也不会说,毕竟是人家的日子。

“男人骑了一辆老坦克,前面放一只饭盒;女人拎了钢盅饭盒,慢吞吞笃三三的跑到厂里,就像是拎了一只gucci包上班,十分自然。”那是属于钢盅饭盒的辉煌时期,不过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

除了钢盅盒子,还有一种超级大大大大的钢盅锅子。

■36公分的钢盅锅子

36公分的大锅,只有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人才认识吧!

刘玉兰说钢盅锅子其实是电饭锅的前身,是过去人家烧饭煮粥的用品。

刘玉兰回忆说,小时候家里人多,每顿要用36公分的钢盅锅子煮上5斤的大米,才能让全家十口人填饱肚子。“那时候没有油水,就特别能吃饭,记得我哥哥有次一顿吃了10碗米饭,差不多有一斤米。在现在看来,一斤米至少要三四个人才吃的下吧。”

■16公分的钢盅锅子

后来条件改善了,鸡鸭鱼肉都上桌了,肚子不再闹饥荒,家里的钢盅锅子尺寸也就越来越小了,往往16公分的就能满足一家子的吃喝需要。

现在长大的孩子,不知有多少见过这种鸭嘴造型的热水瓶的?其实哪怕在当时,这种鸭嘴热水瓶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小鸭嘴热水瓶

“早前,鸭嘴热水瓶不像钢中热水瓶那样主流,它更是一种补缺和富裕的象征,当时手头宽裕的有钱人才会添置一台,正好和家中的钢中热水瓶做成一对姐妹淘。”刘玉兰说。

■小鸭嘴热水瓶和钢中水瓶

鸭嘴热水瓶,由于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常用来为病人保温鸡汤或其他营养品使用又实惠。它的图案比较讨喜,通常是茶花牡丹富贵草。

刘玉兰介绍说:“在审美为大的年代,鸭嘴热水瓶还是受到了一些‘眼光比生活高一点’的人喜欢。”

家中来客人时,要是拿个鸭嘴热水瓶出来端茶倒水,绝对是涨面子的事儿。

面盆、热水瓶、盆痰等搪瓷制作的日用品,是当年新娘结婚时的必备陪嫁品。面盆上一般会印有红白相间的双喜字,亦或是跳跃龙门的红鲤鱼,深受新娘的喜爱。

■搪瓷制品

当年上海生产搪瓷制品的厂家有很多,不过一直挺到最后的只有搪瓷六厂等少数几家。

刘玉兰告诉周到君,别小瞧这面盆,在当年可是紧俏的商品。

“在工资36元的年代,一个面盆2元左右,占工资总额的十几分之一。不像现在随手可得的塑料面盆几元一个那么廉价。”

进入九十年代后,搪瓷热水瓶等产品因自身重,容易敲坏等原因,渐渐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饮水机和烧水壶。

现在到菜市场买菜,已经很难看到有人提菜篮子了。

周到君有一次在路边看到有卖这种菜篮子的,感觉特别新奇,上去问价被告知八九十元。这曾经的家家户户都有的菜篮子,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稀有的“工艺品”。

■过去的菜篮子

在刘玉兰的小时候,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菜篮子,基本都是竹编的,偶尔也有藤编的。

她那个大家庭里,有外公外婆父母和兄弟姐妹十个人,排行老五的妹妹因为比较机灵,所以从十二岁起,就肩负了买菜的重任。

回忆起那段买菜的经历,五妹说: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菜品的供应数量有限,如果起床晚了,就什么菜都买不到,所以每天凌晨三四点必须起床,约上三五个年龄相仿的邻居好友(以前叫做搭子),一同前往菜场排队买菜。到了菜场,一般先查看当天可售菜的品种及数量,然后决定买什么菜,排哪个队。每当提着满满一篮子菜往家走的时候心里充满着自豪,因为不是每个早起的人都能如愿买到菜:要动脑子,腿还要勤。”

而母亲的每次肯定:“今天的菜选得很好!”也是她能坚持买菜,并一直能买到菜的强大动力。

许是从小就会买菜,到了现在,五妹自家还有个菜园子,种了新鲜的瓜果蔬菜,常常给兄弟姐们送去分着吃。

刘玉兰说,有时只要有一个触点,过去的回忆就止不住了。比如,再次看到这个消失了的菜篮子。

汤婆子是啥?

年轻人肯定不知道,或者你可以把它比作那个时代的暖宝宝!

■汤婆子,左为搪瓷的,右为黄铜的

汤婆子其实就是暖壶,和热水袋工作原理类似。口小肚大,肩部有一把手,便于拎提,不烫手。一般以黄铜居多,还有紫铜的、搪瓷的、铝皮的。

刘玉兰说:“冬天有此物,保你脚底生热,驱除寒意,在那个寒冬腊月的日子里,有汤婆子在被窝陪伴,别提多美了。”

不过不是每户人家都能拥有汤婆子的,这在当时也算是奢侈品。在刘玉兰的小时候家里就有一个铝婆子,体积大散热也快,上面非得有个套子,才能不被烫着。

“这台铝婆子用了很久,直到腐蚀漏水,多次点焊抢救无效,才‘寿终正寝’。告别了这只铝婆子后,冬天确实少了一份温暖。”

直到现在,想起来那只汤婆子,刘玉兰还是觉得暖暖的。

老物件是冰冷的,背后的故事却是有温度的

为什么选择收藏这些老物件?

刘玉兰表示,正是这些破旧的,斑驳了的老物件,鲜明了过去的那些日子。

它们的存在像是与时代对话:你看,人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啊。

“这些老物件看着是冰冷的,但它们背后的故事却是有温度的、有人性的,它承载着过去难忘的岁月,寄托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是过去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对于老物件,刘玉兰认为喜欢的人有,但收藏的人不多。“大多人的家里都没地方放,毕竟和现在的生活环境也不搭。”所以她这里就成了老物件的“存放处”。

不过对于老物件,刘玉兰也是有选择的,她的大部分收藏不是买来的,而是从朋友、认识的人那儿收集过来,她看中不是老物件本身,而是其背后牵扯的故事,以及透出来的人情味儿。

现在每次朋友送来一些老物件,刘玉兰都会认真地写一个清单,说是“方便以后还回去”。

她说,这些老物件不是为了自己而收藏,而是为了记录下时代的变迁。

刘玉兰的儿子常说,她们那一代人是“时代的眼泪”。

但在刘玉兰看来,那段日子是非常情愿且享受的,“如果不经历那样一段生活,怎么会有现在的美好?”

回忆起到农村的八年经历,她觉得那段日子留给她的东西很多,那些记忆也都慢慢的住进了人生里。

“人生的厚度是靠历史堆积的,没有这些积累,人生就会显得很苍白,很单薄。只有把这些老物件保存下来,饮水思源,才能更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

◆收藏的背后:对美的东西很敏感

“啊?没想到你还有这爱好!”

得知刘玉兰退休后,搞起了老物件收藏,周围同事和老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这和刘玉兰以往的“工作狂人设”反差很大。

“他们不知道我有很多很多爱好,一直以为我就是爱工作。但是,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工作时可以很投入、很尽职,但退休后也可以很放松、很自我,挑一些自己原先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

刘玉兰说,她其实爱好很多,比如音乐、朗诵、戏剧等,得闲时还喜欢缝缝补补,拼拼贴贴做一些“旧物改造”。

总之,就是对美的东西很敏感,乐意去发现,去创造。

“侬效率真高”,对于朋友的评价,刘玉兰说,“我是个行动派,真的喜欢,可以冲破任何阻碍。”

◆想办个老物件展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和我一般年纪的人,他们也老了,那些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老物件,大都被丢在了岁月的车轮下。”

但刘玉兰总觉得,这些物件与其扔掉,不如收藏下来。“等他们日后再来看,这段沉默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能再次‘复活’,把以前的情怀拾起来。”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她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有一个地方,比如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展览馆,能够办一些老物件的纪念展,让大家可以回忆过去。

看到喜欢的东西,眼睛会发光

从采访到结束,刘玉兰满是兴致地和周到君聊了许久。

柜子上那个老台钟一共敲了四次,“咚,咚,咚,咚”发出断断续续的,沉沉的闷响声,让人感觉那声音仿佛是从60年代传来的。

虽然朋友有时会笑她,收藏这些老物件像是“收垃圾”,但刘玉兰说:“我很开心,因为看到喜欢的东西,眼睛会发光。”这种感觉,说不出来的好。

想到有人在退休之后,依然兴致勃勃地对待生活,依然有心动,有火光。我们好像也没什么理由丧下去了。

希望这些老物件带来的温度,也能让你在回忆里取取暖。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