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爆红的老外小笼包排行榜要卷土重来了,排名只能用颠覆形容...


作者:马潇
编辑:马潇
时间:2017-06-07 10:36

还记得两年前的《上海小笼包索引》吗?彼时,魔都小笼包界被它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佳家汤包馆,都以登上此榜单为荣!仿佛小笼包界的奥斯卡,不止游客,连本地人都将其视作权威。

就在不久前,它的作者St. Cavish向周到君透露,升级版的小笼包索引2.0马上来啦!

■小笼包索引1.0

虽然时隔两年,但其实St. Cavish一直都在上海,也一直没有离开美食的怀抱。想知道,小笼包索引2.0的最新消息吗?St. Cavish这两年都在做什么呢?

一起来看看~

“消失”的那两年,St. Cavish在做什么?

在小笼包界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生煎包!

然而未想到的是,St. Cavish的科学生涯遭到了生煎包的负隅顽抗。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它那层”坚硬的外壳“——生煎包上的脆皮难以被客观测量,St. Cavish放弃了对上海生煎包店的”大体检“。

不过他也因此写了一篇,有关生煎包如何“负隅顽抗”的文章。那些测量中的挑战,以及对三种不同生煎包(全发酵,半发酵,无发酵)的介绍和它们的历史,以及他本人对生煎包的一些观点。目测很快就可以发表了。

■图片来源:SmartShanghai

在此之后,也许是觉得小笼包索引1.0做的过于“冰冷”,St. Cavish在最近又发了一篇,名为”如何像一名科学家那样吃小笼包”的文章。

文中写了他在沪上10家知名汤包馆的体验,以及他总结的吃小笼包教程。点击此处,看这个曾沉迷在高冷又繁琐讲究的西餐中的歪果仁,是如何教人吃一笼接地气的小笼包。(还有小笼包索引1.0大揭秘哦)

当然,科学严谨的他,在不久前还对曾经测量过的小笼包,进行了一次“回访”。对原来“小笼包索引”中的排名,来了一次大换血!但目前由于小笼包索引2.尚未发表,我们无法透露这份更新的花名册...

真正写“上海”的歪果仁

St. Cavish来到上海12年,是SmartShanghai(沪上知名英文媒体)的撰稿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职业是美食写手。

2015年发表的《上海小笼包索引》,让他在魔都的美食圈红了一把。

周到君拜读了他的其他文章,发现除了单纯的点评美食,他还会写一些与美食有关的事情。其中,有跑遍大街小巷才寻到的上海最后一位铸锅匠,有钻进人均6000元的餐厅后厨才挖到的秘密,有煎饼果子、驴肉火烧等北方传统小吃,还有上海周边城市美食的“巡展”。

■人均6000元餐厅的厨房内景 图片:SmartShanghai

在“人均6000的餐厅厨房探秘”一文中,St. Cavish写到:

我对高端餐饮态度强烈——主要是对它的自视甚高感到厌恶——可我发现 Ultraviolet 是一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它不是艺术,不是剧院,不是晚宴。它自成一派。是一个有古怪幽默感的男人每晚在十位食客身上尽情发挥的产物。

但我没有 6,000 元人民币。

■360元的蟹黄金面  图片:SmartShanghai

在《一碗 360 元的天价“蟹黄金”面》一文中,St. Cavish写到:

(老板)徐净在淡季时会去陕西终南山上灵修。在道教、佛教师傅的指点下学习孔子哲学...

尽管有了这些变化,徐净的生意仍是基于对生灵的宰杀:他在阳澄湖拥有自己的养殖场,在凯旋路有一家餐厅,以及一批客户群。

「我是这么看的,」他解释道:「无论我是否从事这行,总会有人养殖和出售大闸蟹。所以我觉得自己呆在这个产业反而更好,因为能用一套自己的准则来做事,并且做出改变。」

每一篇文章都带了真实的感受,甚至浑然天成的讽刺。

St. Cavish钟情于SmartShanghai,因为他们相互欣赏,始终认为彼此风格一致。

《好奇心日报》曾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SmartShanghai的创始人Alexander Weng欣赏Cavish的工作,并为他支付每篇长文章 3500 元的稿费,有时候还得加上一个月数千元的报销。考虑到网站本身的收入,这不是小钱。”


| 采访实录

在我心里,小笼包=上海

时隔两年,周到君依然对那份学术版的小笼包研究念念不忘,于是找到了当年风靡一时的“网红写手”St. Cavish,打探了一下小笼包索引2.0的情况,还有他与小笼包的故事。

如果你也对这些充满兴趣,那就一起来看周到君对他的采访吧。


■St. Cavish本人  

为什么研究小笼包?是喜欢中国美食吗?

我在中国呆了12年,就是因为吃的。我也喜欢小笼包,但谈不上最喜欢。研究它只是因为,我想做一项非常科学精准的“美食工程”,要求完全客观,而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所有称得上优质的小笼包,都可以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来测量。

但在此之后的生煎包,就很难找到客观的依据去衡量好坏。因为它常有的那块脆皮,非常难以测量。事实上,脆皮进入口腔后,90%只能通过声音来感知——这声音从口腔直接到耳朵,这像是一种感觉,但实际却要用一种声音来辨识。这种因素是很难用数据表达出来的,所以我无法用同样的方式去测量生煎。但小笼包就可以,肉、汤、皮都可以轻易测量。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研究小笼包,只是因为它更容易被测量?

一部分是这个原因,另一部分是因为在我心里,小笼包=上海。在美食界,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代表上海。我想要找一种食物,与上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用科学的数据,去测量一种食物,判断好坏。你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

这有许多因素,我挑两件事跟你说吧。

有一次,我在跟朋友争论我们两个谁喜欢的地方更好一些,我们争执不下,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体验都不一样。我就在想,怎样证明我的才是最好的呢?最终,我花了300元去买比例尺等的工具,列出数据给他看,证明我的那个地方确实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曾经无意中看到一本书,那是30年代上海的一本书。写的是两个博士对“鱼”方方面面的研究——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博士为啥要去研究鱼。但这确实是本非常美的书,因为每种鱼都有插图,都带着那个年代的风格,每种鱼都很美。

当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对每一种鱼的描写,都非常科学化、具象化。比方说,这条鱼的种类,各个器官的位置,生活环境等等。这一方面它非常学术,但另一方面,这本书又在教你如何吃鱼——某种鱼的哪个部分可以吃,怎么吃,哪个月份最肥美等等。

我觉得这很矛盾,像是给两类人一起写的书——搞科研的科学家和做鱼的厨子。这看起来没什么意义,愿意阅读一丝不苟的科研数据的人,很少会关注这条鱼的烹饪方法;一个只想做菜吃鱼的人,也不会在乎这些枯燥的数据。

这很矛盾,但同时这种矛盾也很美。我就是想做这种完全没用,但又非常有用的东西。

那你也很矛盾啊。

是的。我做的索引里,没有一条跟口味有关、跟餐厅环境有关。唯一告诉你的就是测量数据——尽管你吃的不是测量数据。所以一方面,它看起来几乎没用,但另一方面,它关注了几乎所有的变量。从索引里你可以知道,哪一家肉最多,哪一家汤最浓,哪一家皮最薄。这方面来讲,它又非常有用。

那你到底关不关心口味呢?

当然关心,但怎么去测量呢?我从2007年就开始写美食了,试吃、点评,都是很主观的行为。就像这家星巴克,每个人都可以来这里,点一款饮料,来说我喜欢这个,或者我不喜欢这个,或者这个甜,这个不甜。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但这次我想做些不一样的,用不同的方法,去写美食。

我们知道,你已经着手第二轮的小笼包更新调查了。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的测量会有调整吗?

会的,大概一个月之后,我会跟企鹅指南一起发布,形式是一张海报和一本薄书。可以期待一下~

可以透露一下吗?

呃...只能说这次的排名会有一个大变化。

上一次调查,我去了52家小笼包店,并把它们分为三类——A类、B类、C类。A类是最好的,B类是还可以,C类是不好的。第二次调查,我只去了上次的A类店和B类店,共21家店。

可以告诉你的是,这次有两家店非常好,可以称得上全上海(数据)最好的两家。大概有10家店也算是不错,另外5家,只能说还可以。上次调查的店里,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家已经倒闭了。而且,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小笼包的质量,这次的衡量公式也有所改变。所以这次各大包子店的的得分,与上一版比较也会略有不同。

你在调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漫长的等待和无聊的过程。每个餐馆都至少花费1小时时间,过程无外乎点单、等候、测量,一天大概要去10家,这真的非常boring……

而且你还吃完了每个小笼包?

不,我通常只吃1个。如果特别好吃,我可能会吃2个、3个...

倒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就是一天要吃十家店呢,我吃不下将近100个包子。

你没有队友跟你一起吗?

这次我有一个助手,他吃的比较多。但吃过2家、3家之后,他也会疲劳。

尽管过程无聊,但结果却很有趣。我觉得大家应该很喜欢这份索引。毕竟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尝20家餐厅,他们只需花5分钟看一下我的文章,就可以确定去哪家了,多节省时间。

以后还想要去做类似的尝试吗?

类似一个食品数据库吗?我可不愿意去做一个食物科学家,我还是愿意尝试各种风格的文章。这只是我的一种不同的工作方法,第一次是好玩,第二次会更严谨。但就像你吃一个三明治,不会经常想着这片肉占了三明治20%那样,经常做也会很厌倦。

而这次我只是想尽量客观地去做一件事,尤其是在美食点评这项原本很主观的事情上。

至少,我们还可以期待一下你接下来关于小笼包和生煎包的文章。

是的,但在此之后,我想我不会再去碰包子这个命题了。(无奈脸)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