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起,延安路中运量71路采用“全程+区间线”日常运营。也就是说,届时有两条不同起迄站的线路运营,一条为全程线:延安东路外滩——申昆路枢纽站,线路长度17.5公里;另外一条为区间线:黄陂北路站——申昆路枢纽站,线路长度15.5公里。全程发车间隔:高峰时段4分钟一班、低谷时段8分钟一班;区间线发车间隔高峰5分钟一班、低谷10分钟一班。全程、区间线隔班交替运营,可实现线路高峰平均间隔2-3分钟一班。票价2元,可享受换乘优惠。
今天上午10点50分,一辆18米长的中运量71路“巨龙车”从申昆路站始发,车厢随即出现普通话、沪语、英语播报声音。昨天开始的空载联调联试要持续10天。周到君发现,车辆行驶时没有任何噪音,阳光从大玻璃窗映照进来,加之有温暖的空调,感觉十分舒适。
一路上,71路在标有“专用”字样的路中行驶,社会车辆不得“越位”进入,71路在吴宝路站、航新路站、航东路站等通行十分畅快,而在抵达外环路交叉口时,车辆遇红灯受阻时间较长,大约有3分钟。进入市中心后,由于交叉路口较为密集,车辆要受信号灯制约,行驶速度有所下降,经过江苏路、华山路、富民路、铜仁路口时,都遇到停车等待的情况。
同时,周到君在车上一直关注“信号优先”如何落实。车辆经过道路交叉口时,71路专用信号灯是绿灯时,与71路同方向的社会车辆的信号灯也是绿灯,社会车辆同样可以开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综合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冯卫国解释:“‘信号优先’其实是相对优先。我们事前对沿途信号灯的周期进行了适当调整,71路是东西向直行,信号灯的绿灯时间的设定会有所延长,而同向直行的社会车辆也同样能享受到这一待遇。”
周到君获悉,乘客乘坐71路时,付费方式和普通车一样,都是上车后刷公交卡或者投币付费。车辆有前、中、后三扇车门。中门为下车用。上车用前、后门。18米长车辆的车厢座位有35个,核定载客量为150人。为确保安全及掌握运营现状,车厢内安装有11个监控探头,驾驶员可以从屏幕上看到画面。线路配置的12米长车辆的座位有23个,核定载客量为90人。
在车型选择方面,此次选用双源无轨电车,实现线路车辆的零排放,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消耗。车辆运行时主要利用架空电网提供动力,同时装载动力电池,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利用电网充电,在无线网的地方由电池驱动。
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线路走向为沪青平公路(申昆路)——外滩(中山东一路),全线设置临时停车场1处,站点25组(含2处首末站)。乘客步行换乘中运量,主要可采用“立体过街+平面过街”两种方式,其中有天桥过街,也有地下通道过街。全线有11组站点可在500米范围内与轨道交通1、2、3、4、7、8、10、11、13号线等9条线路和在建的14、15号线、规划嘉闵线换乘。
为保障中运量路中式专用道路路权,根据有关规定,市交通委与市公安局已联合向社会进行通告,明确延安路路中式公交专用车道为中运量公交线路车辆专用,除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外,全天禁止其他车辆通行。车辆违反通告规定,擅自驶入延安路路中式公交专用车道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延安路既是本市浦西中心城最重要的东西向主干道,也是一条主要的客运走廊。公交客流量高,社会机动车流量也高,呈现出常发性拥堵态势。然而,受到建设条件的限制,沿延安路难以布设轨道交通;而常规地面公交又存在速度慢、可靠性差、单车效率低、运营间隔较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公交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为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加强中心城区东西向交通客运走廊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市交通委会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在“公交优先”战略指引下,从加强和完善综合交通管理的角度统筹考虑,开展了延安路中运量公交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