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素菜想加点鲜味。纠结啊,味精倒底安不安全?
“味精综合症”即所谓的“中华餐馆综合症”,是将某种与味精毫无关系的过敏反应扯在一起。
■来源:视觉中国
“味精综合症”源头是由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封信件开始的,在这封短信中一位叫郭浩民的医生(Dr. Robert Ho Man Kwok)描述了自己与其他人在中国餐馆用餐后15~20分钟后开始经历的数小时“奇怪症候群”,症状为后劲逐渐扩张到手臂和背部的麻痹感、全身无力、心悸及口渴,味精从此身背黑锅,含冤委屈。
基于该事件,世界上很多国际权威组织开始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此现象,但并没有发现摄取味精与过敏反应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
1987年3月, 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十九届会议上,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味精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得出:味精对人体的健康无害,不限定每日允许摄入量。限量和不限使用范围、刚出世婴儿食用代奶粉中均可以添加。
之后欧盟(EU)的食品科学委员会(SCF)、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ASEB)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食品标准局都相继发表了味精安全性评价的报告书。
官方和权威的判决终于还了味精以清白,所谓“中国餐馆综合症”论调不攻自破。
而当初那名医生在食用味精后除觉得口渴时因为其中的钠离子导致身体需水反应以外,其他症状都与味精午瓜葛。
■来源:视觉中国
味精是以淀粉质、糖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提取、中和、结晶精制而成产品,味精进入肠道被消化吸收成谷氨酸,是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参与人体各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味精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
鸡精中味精含量大于等于35%,除此之外还有食用盐、鸡肉/鸡骨、呈味核苷酸二钠、葱、蒜、蛋液及其他辅料。
其中鸡肉、鸡骨、蛋液等根据“味料同源”原理为鸡精产品提供最原始、自然、营养的鸡汤的风味且口感持久、醇厚;葱、蒜等生鲜原料的添加使得产品独特、自然、鲜美,符合消费者对“原汁原味、回归自然”的现代饮食理念和消费追求。
最为经典的是味精与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搭配具有明显的鲜味相乘效果,使得鸡精鲜度达到味精的2.3倍;
而且在同等鲜度条件下,鸡精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味精,所以使用鸡精可大大降低人体Na离子的摄入量。
谁说外国人不吃味精鸡精?
仅浦江局所辖企业每年出口以鸡精为主的味精、鸡精类产品就达4900余吨,价值1千5百万美元。
出口国家遍及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各国。
1987年,官方权威机构已经对味精的安全性进行判决。
但近30年来风未停浪为止,味精有害甚至有毒论的风浪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味精误导来自社会、来自新闻媒介、甚至来自一些“科学”书籍。
作为世界味精、鸡精生产的第一大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宣传鲜味科学,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鲜、了解鲜, 让“鲜”为人知,不断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呼吁更多地人走进鲜味世界,尽情地体会鲜味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