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那几年的老上海味道,年轻人再也吃不到了!


编辑:陈申慧智
时间:2017-11-23 14:34

  说起上海的吃

年长的上海人肯定有很多话要说

特别是那些现在的年轻人

很少吃到的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味道

只有吃过的人才能体会

那种上海的味道

即使绝迹了很多年

也依然不会忘记

1 老虎脚爪

老食客说:“老虎脚爪这个东西蛮好吃的,颜色金黄,香喷喷,吃起来要先吃皮,硬硬的。”小时候童谣里记得‘老虎脚爪肉馒头’的句子。

现在上海滩上会做老虎脚爪的师傅越来越少,而且老虎脚爪做起来时间长、效率低,有可能没过几年,老虎脚爪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就要彻底消失了。

年轻的孩子对它的记忆是“零”,然而年长老上海人对它的味道仍然记忆犹新。据说在七宝老街还有卖,有人吃过吗?

2 掼奶油

“掼奶油”,是上海人从小藏匿在嘴角的味道,不甜不腻,是上海小囡们的最爱!

两片长型酥皮中间夹奶油,上面涂一层巧克力酱,覅忒实惠啊。一口咬下去,奶油、酥皮、巧克力酱,三层滋味,味蕾瞬间炸开~

国际饭店西饼屋蝴蝶酥、老大昌巧克力西番尼、老大昌意大利冰糕、凯司令掼奶油杯、凯司令哈斗都是儿时记忆最深的味道。

3 柴爿馄饨

严格说,这是一道安徽料理,但是确实上海宁深夜食堂里的最爱。但是上海人记忆中的这个“流动馄饨摊”,最早可追溯到清末。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柴爿馄饨”红遍上海街头,那时,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

柴爿(Chai Ban),上海方言,意为柴火等燃料。没有什么大火大炉,买馄饨的总是一个很朴素的小板车,外加一两套可以折叠的小桌椅。

4 炒麦粉

大多年轻人可能听过,但是没有看到过更没有吃过,而上海的中老年人却几乎人人都吃过,它是把面粉炒熟了,冲上滚烫的开水,调成糊状,当点心吃。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那时双职工的父母常常会炒上一锅炒麦粉,放凉后装在饼干桶或玻璃瓶里,小孩子放学回家饿了,就冲点炒麦粉吃垫垫饥。

由于炒麦粉容易携带和保存,于是成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宝贝”。知青们在农村,吃着这些从家里带来的“宝贝”,往往会想起远在上海的家和老妈的味道。

5 神仙酒

神仙酒来源于奉贤区,如今神仙酒的酿造技艺,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酿酒一爿,最早起源于明朝。酒厂采用茯苓、糠饼制酒,后改用山芋干、伊拉克枣子。以东北高粱及本地产大米、玉米、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为主要原料。

神仙酒为浓香型白酒,酒体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回味悠长,独具风格,被广大消费者赞誉为“上海小茅台”。

6 上海菜饭

上海的菜饭是用菜和饭一起焖出来的,老早也叫做“咸酸饭”,上海话音通“寒酸饭”。“菜饭”是几乎每个传统上海家庭都会做的。

据说,以前的咸酸饭也分为两类:一种叫做穷人咸酸饭,另一种叫富人咸酸饭。

富人饭菜选用时令蔬菜外,还少不了火腿、腊肉、香肠片、猪油来调味,而穷人饭菜是把各种瓜菜和着米一锅烧,出锅时撒把盐,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吃个肚皮饱。

7 上海辣酱油

辣酱油既不是单纯的辣,更不是酱油。在调味里辣酱油不是酱油,它又称喼汁、乌酢、辣醋酱油,配上炸猪排,米道赞哦~

老上海人还是称这种黄色标签的“上海辣酱油”为梅林辣酱油。

上海人最爱的就是炸猪排和辣酱油的搭配,那一股子浓浓的老上海味道只有吃过才知道。

8 老上海咖啡香

1886年上海虹口区开了一家虹口咖啡馆,供应航海人员咖啡与啤酒。但咖啡馆风靡上海,应该是1920年以后的事。

咖啡情结在上海的历史偶合简直像是黄浦江苏州河一样,那时候喝咖啡,是具有深厚的海派特色的文化与经济。

海四川北路998号的公非咖啡馆、1934年南京东路外滩的东海咖啡馆、1935年上海咖啡鼻祖张宝存在老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创办的德胜咖啡行等,成了人们谈论重要事务、谈书会友的高雅之地。

9 大上海买小菜

上海人把青菜萝卜、鸡鸭鱼肉等荤蔬统统称为小菜,把到菜场去买菜,称为跑小菜场。“今朝侬小菜场跑过 ?”这是上海妇人清晨见面的第一句话。

小孩子们坐在爷爷的自行车上快乐的玩儿闹着,这种记忆你还有吗?

原南市区老城厢一带的很多路名是各种小菜的名称,如外咸瓜弄、面筋弄、火腿弄、豆市街等。小菜场的出现是从乡村发展到城市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发展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10 老上海西餐

现在的年轻人吃西餐,大多流行的是国外的口味,然而老上海人最喜欢的,还是老上海西餐的味道。在上海,不少人学会吃西餐是从红房子开始的。

张爱玲当年就爱吃红房子西餐,梅兰芳先生也曾到访,传统西餐桌,经典的西洋油画,复古的吧台和灯饰,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

还有不少老上海的初恋是从德大西菜社的,多少上海小夫妻在德大里“轧过朋友”,多少上海小囡是在德大第一次学会“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这些老上海味道

没有一点年岁的老上海人是无法吃到的

说起这些上海老味道

也让道哥想其阿拉吃过最经典的

上海“老八样

所谓“老八样“是流传在浦东民间的菜谱,包含”八菜、八炒、八分盆“,常用在红白喜事,小孩满月,老人祝寿、过年等特殊场合。

但老八样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由于区域习惯、菜品上市季节不同,有时会作一些调整。

1 金针木耳鱼

金针木耳鱼传统的原料用的是鲫鱼,主要的差异是在调料上,离上海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不放糖。这道金针木耳鱼在老八样中唯一一道不用蒸的菜,食材随手可得,美味也健康!

2 老甜肉

类似于现在的红烧肉做法,本帮红烧肉则有着上海女人的经济实惠和大气。上海人本着节俭过日子的原则,喜欢在第二顿回锅红烧肉时加进鸡蛋、百叶结、水笋等拷一拷,一滴酱汁都不浪费,又翻新了口味。

3 菌菇扣蛋卷

菌菇扣蛋卷,色泽金黄,蛋卷形似小铜钱、圆中有圆,象征这个财源滚滚、团团圆圆。所以无论是酒席还是年夜饭,都少不了这盘喜庆的味道。

4 扣三鲜

三鲜砂锅至于怎么搭配,上海各地的老八样都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爆鱼、肉皮、焖蛋、咸肉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一定是用这样的大海碗才够老家的感觉。

5 扣咸肉

这道菜是地道的上海本帮菜,浦东老八样的主菜,是以扣碗、蒸为特色,咸肉片要求薄如纸片,数量一般为八片(宴席一般为八仙桌,人数为八人),也有十片,意义为十全十美。

6 扣蹄肉

扣蹄肉讲究的是张皮,传统的做法先将蹄膀蒸熟,然后将皮整张和肉分开,放入油锅内,另有考究的厨师选用猪后臀肉做,规模大的聚餐皮不够用则用其它部位的猪皮替代。

6 扣三丝

扣三丝讲究的是厨师的刀功,然后是精细的拼接。三丝的原料有:笋丝、火腿丝、猪后腿肉丝或鸡丝、普通肉丝或边角料肉丝放中间垫底。装盘精美,颜色喜庆新鲜,所以备受大事酒席师傅的爱戴~

8 肉皮汤

三林本帮菜被列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其中一道。无论是过年还是过节,三林肉皮就是最受“煮夫”“煮妇”们的挚爱。

著名的浦东“老八样”,现在看来似乎是些乡间土菜,但在那时的郊区,却是颇有档次的,只有在过年或结婚的酒席上才吃得着。

想当年,上海周边地区老八样饭店就有700家之多,虽然八道肴馔样式有所不同,但老上海人仍旧执着地偏爱流传将近900年的传统的美食。

上海小囡们一直都是最幸福的人群

过去到处都是西点店

放学路上啃个蝴蝶酥,买个奶油杯

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童年记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魔都里

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旧的东西消失

但其实我们怀念的不只是老味道

还有那些老味道曾经存在着的

并且再也回不来的旧岁月


来源:上海咔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