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中秋,除了鲜肉月饼,还要吃什么?


编辑:唐玮
时间:2017-10-04 15:38

八月十五,秋已过半,是为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今年中秋,月亮最圆时刻并非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农历八月十七。有人把68年的中秋做了个大数据,看看十五的月亮到底十几圆?

结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最多,“十七圆”的最少。

天文专家提示,今天只要天气晴朗,并不影响人们目测到一轮皎洁的圆月。因为人们凭借眼睛目测不了“十五的月亮”和“十七的月亮”哪个更圆。

中秋节前夕,

各式网红月饼已经炒了一波又一波,

业内新宠鲜肉月饼亦斗得不亦乐乎……



上海人偏爱鲜肉月饼

随意在网上搜索鲜肉月饼的排行,轻轻松松就能翻出五花八门的博客、美食网站,告诉你,上海哪家老店、哪条弄堂里的月饼肉汁最多、队伍最长。仿佛只有吃了热乎乎的鲜肉月饼,伸出大拇指感叹一下“嗲”、或者“赞”,才算是过了中秋——就算是中秋过后,这阵风也要持续好一段时间。

鲜肉月饼的讲究

说起鲜肉月饼的历史,大约有100年,上海的鲜肉月饼属于苏式月饼中的一种——咸月饼,其味道主要由盐、味精、糖、酱油和高粱酒等,各种调味品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而成。

最核心的鲜肉,必须选用三分肥肉、七分精肉的新鲜夹心肉,均匀搅碎。相对于程式化的拌馅儿过程,面皮的制作,以及每只月饼中肉和面皮的比例分配,就成了决定月饼美味的关键。

影响鲜肉月饼口感很重要的一点是料皮必须手工制作,若使用机器制作会破坏酥皮层次,影响口感。所以沪上老字号的鲜肉月饼都是一应手工制作,无一使用机器压制。

鲜肉月饼不是油里面炸的,而是慢慢烤出来的。烤的工艺能让它的水分走掉,小火慢慢地烤出来以后,水跑掉了,皮就一层层的,吃起来就酥。


对于鲜肉月饼品牌的偏爱,

不同年代的上海人,

有着不同的选择,

每家都有各自的口味和特色……


那么,

上海滩上最早做鲜肉月饼的店是哪家?

鲜肉月饼的讲究

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路北朝西,是一幢漂亮的西式公寓大楼,瑞金公寓,楼下有一家十分有名的大方绸布店,绸布店朝西,就是一家二开间的食品店,这家食品店在上海也算是如雷贯耳:高桥食品厂的门市部。这里就是上海最早做鲜肉月饼,并蜚声海上的地方,故“鲜肉月饼”又名“高桥鲜肉月饼”。

在中秋节前后,高桥食品厂东面门口,就会架起两个硕大的平底锅,烤制鲜肉月饼。

“在那个样样短缺年代,那个香味一透出来,胃里的馋虫似乎全部涌动出来,走到高桥门口连迈步的气力也没有了。”

高桥鲜肉月饼,都是现烤现制,食客也是买了之后趁热就吃,苏式月饼的千层酥皮里面,包着瓷实的鲜肉馅心,那可是精选的腿肉,基本纯精肉,当然也稍稍加了些肥臊(特为加进去的油肉碎末)和肉皮冻,咬一口,虽然不会如同小笼包里的那一包鲜汤,但绝对保证吃着鲜肉月饼时能吃出肉汁来,那叫一个鲜香!直透过齿颊一下溜进胃底。

如果这鲜肉月饼凉了,可就吃不出热乎时那鲜香味了,冷冻的肉馅凉凉的,酥皮也耷拉着,整一个吃起来面疙瘩的样儿,所以买家和食客都深知个中三昧,要不买来了趁热就吃,要不冷了后得在家中再支个平底锅烤热了才吃。

高桥食品厂,从1942年开始经营起,它就主营上海本帮(浦东高桥)糕点,且自产自销。它最有名的自然不是鲜肉月饼,而是高桥松饼。

老字号的鲜肉月饼

每逢中秋节前后,淮海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光明邨、全国土产、南京路的真老大房、西区的老大房等等,都会架起炉子,叫卖“现烤鲜肉月饼”。

尤其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吃的是就是个“鲜”字。

出锅时热腾腾的香气,皮子最外层薄薄的焦黄脆壳,中层细腻的起酥,里层酥皮被肉汁浸得滋润,肉馅紧实喷香,一口咬下去更多的肉汁嗞嗞冒出来,烫了舌头也不肯停口。

光明邨门口大排长龙

然~上海人的中秋,

并不只有鲜肉月饼,

小坊记得以前每逢中秋节,

爸妈还会煮一大锅的芋艿毛豆……


这四样东西

又被称为上海人的中秋四宝!




上海人中秋吃什么

从鸭子开始……

中秋月圆夜,上海人家的餐桌上如果没有一只鸭子,这节就缺了点什么。。。

通常,一锅老鸭汤是最美味的。虽然做起来简单,但对老鸭的要求却高。老鸭汤当然得选老鸭子,这样比较容易去掉鸭腥味儿,一般来说鸭年龄在一年以上。

即便不煲老鸭汤,上海人过中秋也一定要有鸭子,于是各种酱鸭店、烤鸭店在中秋当天的生意也会非常火爆。

然后才是鲜肉月饼

美食家沈宏非大概说过类似的一段话:听到上海人吃的月饼是肉馅的,而且是鲜肉的,北京人所受到的震撼,大概就跟听到月球的内核全部是鸭蛋黄一样。

去除一年四季都卖鲜肉月饼,365天都排队的光明邨,到中秋节前才开始卖鲜肉月饼的食品店,遍布上海。

不爱吃野鸭汤?应该是忘记放芋艿…

老鸭汤,是安徽沿江的汉族传统名菜,亦是川菜的一种,而粤菜里则有一味芋头老鸭汤。上海人烧老鸭汤放芋艿,更接近于广东人的做法。

芋艿这东西,粉糯却寡淡,老鸭鲜美但油腻,芋艿配老鸭,实是天作之合。芋艿刨出来时,中间的芋艿头被众多芋艿仔围着,江南地区认为这是多子多孙、阖家团圆的象征,在中秋时吃,最为应景。

芋艿单独煮来吃。煮熟后,趁着芋肉黏滑之时,将其整个儿捏出,手感与口感皆是一流,如果蘸糖,更是绝妙。

中秋四宝,毛豆压轴……

在老上海人嘴里,芋艿和毛豆都是有生日的,它们的生日就是「八月半」,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

想来,它们的生日之所以是八月十五,是因为它们此时的滋味最好。作为食物,上海人为它们庆生的方式便是吃掉它们,譬如盐水煮毛豆、芋艿烤毛豆。

同是盐水煮毛豆,上海人与其他地儿的人稍有不同:上海人煮毛豆会将毛豆剪头去尾。

这样一来,煮的时候,调料味儿就能更好渗进去,吃起来也更有滋味。其他地方的人,大都是将毛豆直接丢锅里煮。只这一点,便看出上海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吃完了鲜肉月饼,

喝完了芋艿老鸭汤,

再剥几颗翠绿的毛豆当零食……

当然咯,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

中秋月饼香又甜”。

晚饭后,

全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

这样的中秋才完整嘛!





来源: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