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复制的瑰丽想象、形象各异的角色、曼妙多变的唱词旋律、全球独创的猫舞、真实还原猫世界的舞美以及包罗万象的人生哲学,为音乐剧《猫》注入无穷生命力,成就其“超越时代的完美与永恒”(美国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语)。
2003年,原版音乐剧《猫》首次来华,在上海大剧院就上演了53场,场场爆满,堪称当年城中盛事。对于大部分国内观众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经典音乐剧,也因此机缘,《猫》成为了国内众多音乐剧粉丝的启蒙之作。
此后,原版音乐剧《猫》又在2004年、2008年、2009年先后来到中国。2012年,中文版《猫》的成功首演再次吸引了业界的眼球,其对国内音乐剧演员和制作人才挖掘和培养的意义远远超过市场本身,如今不少活跃于音乐剧舞台的职业演员和幕后专业人才,都有过中文版《猫》的演出和工作经历。可以说,《猫》对中国音乐剧市场有着深远的启蒙意义。
音乐剧《猫》1981年在伦敦首演,改编自著名诗人托马斯·斯蒂恩·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述的世上的猫》,由音乐巨匠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谱曲创作。讲述一年一度的舞会上,杰里科猫为争取那一个重生机会悉数登场,用歌唱和舞蹈诉说故事,献上二十多首经典乐曲。
其中,代表曲《回忆》被150名艺术家倾情演绎,著名歌唱家莎拉·布莱曼都曾深情演唱。仅在英国,《回忆》在广播及电视的播放量超46875次,美国则高达1000000次,真正成为广大观众珍藏的“回忆”。
问世30多年来,《猫》不仅获得殿堂级的荣耀,横扫7项托尼大奖,将奥利弗、法国莫里哀最佳音乐剧奖等全球重磅奖项收入囊中,更不断打破西区和百老汇的票房及连演记录,成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在观众中具有历久弥新的号召力。至今,《猫》被翻译的语言版本超过20种,“猫脚印”遍布30多个国家,300多座城市,拥有至少7300万观众。
结合猫咪特性而首创的“猫舞”,一直是征服观众的法宝。舞台上,演员身形优美,舞技高超,“猫舞”融合轻松嘻哈的踢踏舞,尊贵华丽的芭蕾舞,动感十足的爵士舞,狂放不羁的现代舞,而且每只猫都有量身定制、符合个性的服装。“现实”与“梦幻”交错并置的舞台设计配合奇妙变化的灯光效果,让人身临猫族。开场后,巨大的垃圾场映入眼帘,所有道具都按猫眼中的尺寸放大,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新奇,更是震撼。
此次引进的巡演版本正是来自伦敦西区的驻演班底,也是《猫》众多全球巡演版本中制作和演出规格最高的一个阵容,就连舞台上的垃圾场和斜坡道具都会从伦敦空运过来,仅是外方的技术考察就需两周时间。在《猫》诞生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舞台技术和制作标准也一直在更新升级,常演常新是《猫》能保持“经典中的经典”一大制胜秘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将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剧明星乔安娜·安普尔重归音乐剧《猫》的大家庭,在《猫》的国际巡演版中继续担任女主角格里泽贝拉,为中国观众深情演绎名曲《回忆》。乔安娜·安普尔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多次担任音乐剧史诗巨作《西贡小姐》伦敦西区版、澳洲版女主角,还在伦敦西区多部重量级音乐剧中担任主角,其中包括《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吉屋出租》中的女主角咪咪,《西区故事》中的女主角玛丽亚,《Q大道》中的伊芙等。
也正因如此,音乐剧《猫》在中国一经开票就掀起购票热潮。深圳站首轮开票24小时票房即破百万,创造深圳剧场级演出项目史上最好销售成绩;上海站首轮5场开票仅仅十分钟售罄,12月4日加开4场,又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12月5日北京站首轮7场开票售罄,足见中国观众对于《猫》的期待。
有人说,《猫》是为发掘剧场无限可能性而生的,它改变并拓宽了现代人的音乐剧审美。《猫》的舞台没有明确边界,猫还会跳下舞台,打造传统舞台不具备的“零距离感”。时隔近十年,来自伦敦西区的原版《猫》将带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中国巡演,历时超过半年,这一场“杰里科猫”的狂欢将真正地席卷国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