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高寿的老人再易人。
10月25日,上海百岁老人信息暨第十届寿星排行榜发布会上,上海市十大寿星评选结果揭晓,住在虹口区山阴路的罗时敏老人成为上海最高寿老人。
而上海年龄最大的男寿星比女寿星小了两岁,宋洪根老人是上海年龄最大的男寿星。
2017年“上海市十大寿星”各个奖项的名单如下:
截至2017年9月30日:
◆ “十大女寿星”:罗时敏(110岁,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苏阿银(109岁,浦东新区祝桥镇)、陈凤娥(109岁,宝山区罗泾镇)、生茂秀(108岁,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季林郎(108岁,崇明区城桥镇)、姜小妹(108岁,奉贤区四团镇)、何莲芳(107岁,闵行区虹桥街道)、徐洁纯(107岁,奉贤区四团镇)、严凤英(107岁,浦东新区周浦镇)、吴志成(107岁,静安区北京西路街道)。
◆ “十大男寿星”:宋洪根(108岁,嘉定工业区)、徐仁卿(107岁,徐汇区长桥街道)、陶瑞生(107岁,浦东新区大团镇)、陈仲柏(107岁,闵行区虹桥镇)、张耀亭(106岁,宝山区大场镇)、杨龙生(106岁,浦东新区老港镇)、史仙根(106岁,徐汇区田林街道)、沈光远(106岁,崇明区建设镇)、杨章林(105岁,浦东新区张江镇)、王少华(105岁,杨浦区大桥街道)。
◆ “百岁夫妻”:三对,分别为居住在浦东新区洋泾镇的徐云祥(男/104岁)和赵大妹(女/106岁)夫妇、崇明区城桥镇的周凤山(男/105岁)和朱亚云(女/101岁)夫妇、徐汇区湖南街道的赵善性(男/100岁)和蔡黎明(女/100岁)夫妇。
■到现场领证的百岁寿星
综合十届百岁寿星榜名单发现:
共有百岁男寿星43人,百岁女寿星44人,百岁夫妻八对上榜;
女寿星中,最年长的为李肃清,共蝉联榜首8次,享年117岁;
男寿星中,最年长的为秦茂堂,共蝉联榜首5次,享年113岁;
8对百岁夫妻中,最高龄的一对伉俪为徐云和赵大妹,他们年龄总和为210岁,已连续五年上榜,今年仍在榜首。
10月25日,是上海寿星排行榜公布的日子,巧的是,今天也是罗时敏老人110岁的生日。老寿星收到了人生中最沉甸甸的一份生日礼物:2016-2017上海最高寿老人。
虽然已是110岁的高龄,罗时敏老人精神矍铄,说话十分幽默,且反应极快。一次,老人摔了一跤,她的邻居叶某自认为幽默,在微信里发了一条“老太杠头开花”的信息,邻居亲友们闻讯赶来看望。
老人得知信息是叶某发的,就对他说:“今天大家来看我,我没有空,明天你把麻将带来,我让你也‘杠头开花’。”
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她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吃完早饭吸氧一小时,睡一会儿,午饭后再睡一会儿,晚上六点左右睡觉。
老人的饮食以素为主。她认为,“好吃不过白粥”。老人过去用篦子梳头,现在仍保留了经常梳头的习惯,并喜欢用热水加醋来泡脚。
罗时敏老人的高寿,和她家人的照护有着极大的关系。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女儿黄高勤、女婿章传鸿及保姆照料。她的女儿黄高勤也是九旬老人,但仍在尽“孝道”,没事就在母亲的房间里坐一会儿,和母亲聊聊天,挠挠痒、梳梳头。
黄高勤评价自己的母亲说:她“是一个好强好胜的人,很爱学习,年轻的时候还会写诗。她喜欢看书看报,前些年还订过报纸。 老人在105岁前,还经常上街买东西,或是写写小楷,练练字,但此后的状况却大不如前:2013年摔伤关节;2014年生了肺炎;2015年再次摔倒,还缝了5针……在女儿和女婿的悉心照料下,老人才逐步恢复了健康。
今年是上海第十次开展上海市寿星排行榜活动,共推出三份榜单,“上海市十大女寿星”、“上海市十大男寿星”以及“上海市百岁夫妻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的百岁夫妻达到了3对,住在浦东的徐云祥(104岁)老人和夫人赵大妹(106岁)成为了上海最长寿的百岁伉俪,年龄总和达到了210岁。今年新增加的百岁夫妇,赵善性和蔡黎明都是老师,他们携手一同跨过了100岁。
上海市第十届十大寿星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透露,希望通过评选展示和平盛世中上海寿星的风范。值得一提的是,十年里,上海已经累积了一定的长寿科学数据,希望能够推广长寿经验,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人瑞长寿的养生经验各不相同,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心胸开朗、热爱劳动,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坚持合适的体育锻炼、基本不挑食、不吸烟少饮酒、按时睡觉起床、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等等。
■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上海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2016年达到31.6%),预期寿命最高(2016年达到83.18岁)的记录。上海的百岁老人更是大幅增加,2016年增速达到11.9%,超过80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速。
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前三位的依次是黄浦区、虹口区和静安区,超过全市13.5这个平均数的还有徐汇区、崇明区、浦东新区和长宁区。
再来跟着周到君一起来看看其他长寿老人的秘笈吧!
苏阿银住在浦东祝桥,现在五代同堂,由四个孩子,每二天轮流照看老人。
老人的头发花白,却没有那苍老的感觉,如果单看头发,看不出已经是109岁的人。老人虽然视力不好,可是生活基本上自理,饭菜自己吃,衣服自己穿,尽量不麻烦别人,总是尽量自己事情自己做。老人思路清晰,今天谁来过,谁走出去了,只要跟她说一下,老人都知道,不会搞错。
每位老人长寿的模板都是一样的:好心情。
苏阿银老人是个心情温和,知足常乐的人,经常会与孩子们说过去的事情,以此来对照今天的生活,带着满格的能量和人生经验。
老人爱吃荤菜,不吃或很少吃素菜,喜欢吃糯米的东西,汤团,能吃一碗,现在只能让她分开吃,一次二到三个。孩子们怕老人吃坏身体,很当心。因为老人不吃蔬菜,家人就用水果替代。
陈凤娥,嘉定唐行人,现住宝山区罗泾镇的一家养老院内。自老人住进养老院后,她的女儿也住进了养老院,开始不离不弃地照护老人。
女儿和她开玩笑,说“老人是个宝啊”,老人也会像孩子般甜甜地笑着。
老人的饮食不忌荤素,养老院的伙食或是家人做的饭菜“有啥吃啥,来者不拒”。
老人喜欢喝水,有时一天下来要喝数杯。老人爱吃水果,猕猴桃、葡萄、西瓜等均是她的最爱。
生茂秀住在周家渡街道。老寿星记忆力也很好,许多年前的往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感叹过去:“每天做40斤豆。凌晨1点起床开始磨豆浆、烧豆浆、卖豆浆,都是自己一人干完的!”
问老人的长寿秘诀,老人的家人说,豆浆是功不可没的要素。老太太不挑食,荤素皆可,随意搭配,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豆浆了。每天喝它一杯是每天必备的功课了。
老太太把家务当做运动做。她说,不动也难受,做家务就当做是锻炼身体了。老人也有家属长寿基因,抵抗力很好,她的几个兄弟都是在90多岁仙逝的,身体都特别棒。
宋洪根老人,是上海年龄最大的男寿星。现住嘉定工业区娄塘村一座普通的民宅内。老人已是108岁的高龄,很多人却很惊讶他的头发还没有“全白”,除了心脏不太好以外,其他老年病均和他无缘。
老人平时的爱好是什么?老人女婿的回答竟然是:“他的爱好是劈柴!”还没等笔者反应过来,他又加了一句:“还喜欢烧火。” 平时见家中有柴禾,就会去劈,劈柴的劲却不小。
说话间,老人先“表演”了一段劈柴的镜头,接着又“表演”了一段点火烧柴的镜头,只见他稳稳地坐在灶前,点火,烧柴,放入灶内,一切有条不紊。
老人的饮食较为平衡,他早上吃一碗百合汤或是芝麻糊之类的点心,但不喜欢喝牛奶。若要说喜欢吃的菜,就是白切肉。
老人从不吃保健品,但他相信大蒜能防病保健,于是他的女儿就自己动手腌制,据说是“美味可口”,老人每天吃两个,这也成了老人最经济、也是最实惠的“保健品”。
季林郎老人是土生土长上海崇明人。 粗看,其模样像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想不到已是百岁老人。
媳妇说,我们与老人吃得实在一般,蔬菜居多,但是,我们的蔬菜是自己种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新鲜。这,可能也是长寿的原因。
姜小妹也是上海本地人,现住奉贤区四团镇渔洋村。 老人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尤其是脸上的几块寿斑,更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老人喜欢聊天,这对于照料她的儿子来说,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过老人有一位40年的老邻居及邻居的女儿,经常到老人这里来聊天,有时一天要来数次。
老人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爱吃面食,而不爱吃大米。她早晨吃面条(约3两),中午吃馄饨,晚上也是面条之类的面食,有时会在面条里拌点易消化的肉糜。
老人早晨五六点钟起床,中午午睡3个小时,晚上6点准时睡觉,这种习惯她已经保持了多年。
老人家的门外就是田地,一片片韭菜尖上已冒出了白白的花朵,空气十分清新。门前是一块水泥地,就像一个小小的“观景台”,老人没事就喜欢坐在“观景台”上,边和邻居聊天,边感受着温暖的阳光,这对于老人来说,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大儿子临走时将老人托付了大孙女,57岁的大孙女便当起了“护宝”使者。
老太太一手带大了她,最疼爱、最依赖的是她,看见她就会有笑容,所以她每周必会过来陪伴。“见过不少照顾老人的儿女,由孙辈长期照顾老人的还真不多。”旁观者的一句话戳中了大孙女的泪点。
老人喜欢吃鱼,胃口好时能吃一整条鱼。水果中最喜欢吃香蕉,每天要吃上个4只到6只,其它东西可以无,香蕉是万万不可无的。
她每天会做一套简单的操练,甩甩手、踢踢腿、摇摇头的动作,以保持筋络疏通,血脉流畅。
这也是一位男寿星,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位老寿星一个人住的。日常生活除钟点工,每天来一小时洗衣服外,其他都是自己打理。“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把它视作一种日常运动,一种活动,一种锻炼。
有次他在擦洗冰箱,女儿要帮他揩,他执意不肯,说让他多动动。有几次街道、居委要派有人为他洗脚、理发,他也婉拒了,说我能自理,不麻烦大家了。
谈起炒股经历,老寿星最来劲,一时兴起,还会撸起袖子。
老人生活简单、随意。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温开水,用搪瓷杯满满地喝一大杯,补充水份,清洁肠胃几十年雷打不动。他平时有啥吃啥,不挑食,也不偏食。老人也喜欢吃猪爪、蹄膀。
徐洁纯老人生活也能够自理,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老人健步如飞,她走路的速度,让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望尘莫及。她喜欢步行,房间里面的洗手间不用,情愿多走几步用外面的。走路时,旁人感觉到她有点累,欲搀扶她,可她说什么也不肯。
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要到三团江边走走,每次约走半个小时。有时还会采摘一些番茄、茄子、扁豆、黄瓜等蔬菜食用。老人的“慢性运动”,使她的身体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
老人喜欢吃面食,有时一天三顿都吃馄饨、面条之类的面食。她喜欢吃鱼,也喜欢吃肉。平时生活也很有规律,她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到上午9点半左右,再睡1个小时。
午后约十二点半,睡两个小时的午觉,晚上七点准时上床睡觉。老人高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长寿的基因,她的哥哥逝世时,也已经10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