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神了!势不可挡!”
乘着被网友称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美誉,今晚,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一人横扫全场,一举夺得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下列哪项与洞庭湖无关?”,当备选项只显示出AB两项“洞庭青草近中秋”“遥望洞庭山水翠”的时候,武亦姝果断地按铃,“我选C”,夺冠。
今晚决赛上的武亦姝,延续了前几轮的超强发挥,虽然在最后冠亚军的角逐环节偶有失误,比如误把“李绅”作了“元稹”,但整体发挥从容淡定。在“飞花令”环节,关键字是酒,武亦姝娓娓道来,明月几时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清酒斗十千、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将近酒杯莫停、新丰美酒斗十千……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其实在即将进入冠亚军争夺的环节,武亦姝自己坦言,“能走到这一步,压力真的挺大的”,但在专家看来,武亦姝能走到最后,因为实力和心理素质兼备。
大赛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蒙曼认为,在所有选手里,武亦姝给她的印象特别深,“武亦姝有点大勇若怯,她老觉得自己不行,她要赢了谁,她就会说‘真的吗,真的是我吗’、‘我不觉得我比这个人强啊’。这个小孩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心,对什么都抱有一颗好奇心,对胜负看得没有那么重,没觉得自己很牛……我觉得她把上海女孩子的综合素质反映出来了,真牛!”
其实,不止是武亦姝,上海此次有一批“闪闪发光”古诗词小达人在大赛上大放异彩,闵行区文来中学的初一女生侯尤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百人团”环节,成为晋级“挑战赛”年龄最小的选手;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的张人匀、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实验小学的冯子一、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姜闻页,以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等高校的多位上海学生均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围,在强手如林的《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中占比接近10%。多位评委专家感言,上海青少年对于经典诗词的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令人惊讶和赞叹。
武亦姝小学就读于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初中就读于兰生复旦中学,2016年被复旦附中提前录取。目前,她就读于复旦附中高一年级。
诗词大会上,16岁的武亦姝长发飘逸,面带浅笑,从容对答。冷静从容,确实是圈粉无数。
在武亦姝的日常生活中,写字也是一大消遣爱好。据介绍,武亦姝写了一手好字。且有时候不经意的言谈就能看出其对古诗词的喜爱。她曾说,陆游有诗云“我与狸奴不出门”,天气不好这么大风大雨,我就不出门了,在家摸猫,多可爱的一个人!
武亦姝自我介绍里曾说过,她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作为一枚学霸,武亦姝淡定心态也一样令人深刻。“电视里在播放她的节目,家人在看,她也不看,只管自己写作业,不是一般的淡定”。
2016年11月,她在老师推荐下报名《中国诗词大会2》上海赛区海选,通过央视面试,12月的两周在北京录制,一回上海就是期末考试,成绩照样出色,不仅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还是化学课代表;生活中她爱穿汉服,每年都会拍摄汉服照,写得一首好字,更奉陆游为“男神”。节目播出后成了“网红”,喜欢清静的武亦姝干脆关了机。
据报道,武亦姝上一学期里读的书既有《浮生六记》、《人间词话》、《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等古代经典,每星期还会交错着读《剑南诗稿》、《小山词》、《放翁词》。
武亦姝引发网友激赏的那句“七月在野”,包括其他很多词句,都见于该校校长吴坚和语文名师黄荣华主编的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中,比如第一册就选了《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一在电视节目中为武亦姝赢得最多赞叹的诗句。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但在黄荣华看来,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而在杨浦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储竞看来,武亦姝能有如此亮眼的表现,与其过人的天赋、长久的积累、表现力等均有关系,“武亦姝的成就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古诗文滋养惠及每个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帮他们打好童子功,熟读成诵以后,会内化成孩子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小学生要培养语感,就需要大量诵读,杨浦区坚持多年的诵读大赛不是从各校选拔几个好苗子参赛,而是以班级为单位参与集体诵读,奖项覆盖面也很大,“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动力读起来,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很多老师慢慢尝到了甜头,也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区里的汉字节连续举办7届,去年近3万人次参加。翔殷路小学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但非常注重学生全员的经典古诗词诵读,储竞透露,“到了小学毕业时,孩子们不仅有了深厚的诗词积累量,而且整体气质都不一样了,周边的中学非常喜欢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武亦姝所就读的杨浦区,这几年陆续冒出了一批古诗词小达人,杭州路第一小学的张人匀代表上海参加“国学达人”挑战赛,获得全国首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小学组季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安昕、李琬婷代表上海市入选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只有当全体学生都浸润在这种传统文化滋养中,若干年后学生们自然会慢慢变得不一样,就会忽然觉得这个冒出来了、那个冒出来了”,储竞说。
不过,古诗词浸润需要老师、学生、家长都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像武亦姝、姜闻页一样,既能一路名校过关斩将,又能有时间研究这些“闲情逸致”。
即便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这所一直以坚持素质教育著称的沪上知名高中,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时间的时间去背?坚持“高标准”古诗文教育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好在《中华古诗文阅读》的坚持始终得到了校方的支持。黄荣华相信,这样的古诗文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高三时轻松应付考试,还能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版图,他要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这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还认为,“从这么多成年人和孩子对武亦姝等人的追星热情来看,他们内心对诗词的渴求显然没有得到满足,说明目前学校关于诗词的教育没有‘喂饱’学生。这是‘量’的缺失。”在他看来,目前不少学校教授诗词是为了应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比如说起李白,就是浪漫主义,说起陆游,就是悲愤抑郁的爱国诗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丰富的个体,却因为应试而被标签化,反映出来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往往直接记下结论,“再放到某个地方去得分”。
如何避免语文教育落入“工具化”陷阱,从而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直是语文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
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四(3)班语文老师贺春秋看来,“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只求吟诵、不求理解等偏向应试化的方式,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目前许多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正在探索的方向,就是如何把课本上的“规定动作”扩展开去,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意境中。
比如,卢湾一中心除了语文课,还会在每周一次的明智课,通过大量接触优美的古诗文、探究创作背景、文史交融、体会意境,让学生将课内课外的传统文化知识串联起来,厚积薄发。比如本学期四年级语文课本上有16首古诗词,还有一些古代的课文典故,老师就将课文《推敲》与主人公贾岛的《题诗后》结合,让孩子既知晓了文史典故、熟悉了课本知识,又拓展了古诗词视野。“再比如昨晚的古诗词大会上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来自于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课本上有的,虽然课标的要求仅是吟诵,但我们会在明智课上为孩子讲解其中的魏晋氏族制度,读诗讲史,把古诗词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并且熟记了这首名诗。”
“班上的孩子都很喜欢古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环节,因为这和我们学校传统的赛诗会特别像”,贺春秋介绍,该校每逢传统节日,就会以某个主题作为关键字,比如中秋节的“月”,让孩子们接触大量相关的古诗词,她还在朋友圈里晒出了班上学生龚子修创作的一首长诗,“九重锁灰烟、四海尽褪颜,农耕知辛劳、新景引人傲……”,这是他在学习了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自发创作的。“如果单纯从‘考什么就教什么’出发,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但正是在大量一线语文老师鲜活、丰富的补充拓展中,孩子们真正爱上了古诗词,从小积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贺春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