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1号线服役20多年老信号系统作古 新信号系统将为行车密度增加打下基础


作者:钟晖
编辑:王贤斌
时间:2017-12-09 15:49

今天凌晨,上海最老“工龄”轨交线、迎来送往20多年的一号线,其信号系统“光荣退役”,新、旧信号系统割接施工顺利实施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磨合的成熟,一号线运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将明显提升,列车行车密度的增加、列车间隔的进一步缩短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所谓“通信号系统”,是指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实现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现代化、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系统设备。今天凌晨,上海最老的轨交线一号线进行新、旧信号系统割接施工。在人民广场站车控室,工程人员仔细查看人机交互面板上的各项通信显示,验证新的信号设备显示与现场道岔,信号机,轨旁设备状态是否一致。与此同时,在1号线另外12座车站,也正进行着类似的验证操作。

记者在人民广场站1号线老信号机房发现,信号设备为6502继电连锁系统,从1993年服役至今,20多年来始终不渝伴随着1号线每天的运营。可是“年龄不饶人”,老旧设备,运作起来已“吱吱”作响。如今,工程人员正在断开这些信号系统对线路设备的控制,完全交给新信号系统掌控。信号割接成功后老信号系统将退出历史舞台。 而此次上海地铁一号线信号系统的更新换代,是国内首个保持既有信号系统制式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实施“革故鼎新”。

工作人员透露,信号系统大修并非只对一项设备进行改造,还涉及到牵引供电、动力照明、结构、车辆、站台屏蔽门、工务、环控等诸多方面配套项目的综合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积极与相关单位、部门进行协调,确保项目高效的实施。为了保障此次大修顺利完成,地铁方面前期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期间由于有效作业时间的限制,一号线停运时间为00:30至03:30,各项操作时间最多只有3个小时。周五周六延长运营后,停运时间为01:30-03:30,更是只有短短的2个小时。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分析,不断优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工序步骤、倒接方案,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对地铁运营的影响分析、拟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等。

为把割接施工这一“最后关键动作”的操作时间缩至最小,对正常运营的影响降至最低,技术人员反复分析研究,租种制定方案。即选择前天周五晚,1号线临时取消常态周五延时运营,采用日常末班车时间;同时,次日即昨天周六,1号线上海南站往上海火车站方向沿途各站点首班车时间将延后约35分钟;上海火车站往富锦路方向沿途各站点首班车时间也将延后约15分钟。

此次1号线大修改造,共包含日间人工安装点388个、夜间人工安装点605个,日间人工测试点142个、夜间人工测试点540个;电缆敷设537782米、光缆敷设92660米、站联电缆敷设15610米、电力电缆敷设5700米、安装各类信号设备箱盒899个、信号机22架……在调试、测试阶段,日间运营(既有系统)与夜间调试、测试(新系统)存在大量共用的室外设备。大修组人员既要做好相关运营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同时进行信号大修设备安装及调试、测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为确保新老系统切换的无缝衔接,技术人员们反复推演割接方案,割接当晚29个作业点的工作流程以及协同配合机制,并进行多次预割接的实战演练,将风险控制至最小。凌晨刚过,沪轨道交通1号线信号系统大修改造正式开启。各专业工作人员全神贯注的进行这各项准备与确认。在1、2号线的心脏—新闸路控制中心,这里的调度员都是双岗保障进行相关操作,有一项工作就是对调度指挥系统进行升级。在人民广场站1号线新的信号机房,工作人员根据流程对电源屏进行上电操作。 电源屏上电后,工程人员马上对新旧系统倒接装置操作,一次成功。

凌晨两点,工程人员开始进行“压力测试”,在1号线上下行两个方向上,各有4列车在新的信号系统连锁工作下开行,测试驾驶,停站,开关门,折返等功能。上海地铁表示,通过此次大修带来的信号设备更新换代,信号系统的稳定性将得以提高。虽然今天上午一号线出现短时间故障,但很快被排除了。上海地铁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磨合的成熟,肯定会进一步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同时,也将提高莘庄站的折返能力,为今后运营间隔减小、行车密度增加打下基础。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