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海迎来入梅后的强降雨,民航空管局通告指出,25日05:00-20:00上海终端区、上海区域持续受雷雨天气影响,通行能力下降5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周到君了解,雷雨天气对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航班进离的确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两天就有很多网友反映,大面积流控致使浦东机场大量旅客滞留,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大面积流控下飞上海实在“太难”。与此同时,网友们开始质疑上海地区的流控是不是做得太严了,为此,周到君专门联系了华东空管方面,官方是怎么回应的呢?
据网友反映,随着这几天上海对外流控的加强,香港空管终于忍不住了,发布了各条航路去上海的限制。从越南方向从IKELA点经香港到上海浦东的间隔100分钟一架(越南岘港以南,柬埔寨各地),从越南方向从DOSUT点经香港到上海浦东的间隔100分钟一架(吉隆坡,新加坡,雅加达等地)。从菲律宾方向从NOMAN点经香港到上海浦东的间隔100分钟一架(澳洲,巴厘岛,京那巴鲁等地)……部分航路间隔后来甚至由100分钟拉大到240分钟。
根据航旅纵横香港飞浦东的数据显示,25日计划飞行31个航班,截止当天晚上22:00,只有14个航班起飞,9个航班取消,8个航班继续延误中。还有网友反映从吉隆坡飞上海浦东的航班延误了超过40小时,简直就是“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而关于流控,不少网友表示:对于东南亚的枢纽机场来说,雷雨天气对新加坡、香港、曼谷这样的机场就是小菜一碟。如果都像上海大面积流控一样,那东南亚就瘫痪了。所以相比之下,上海地区的流控是不是做得太严了?
今天下午,周到君联系到了华东空管方面,据介绍,由于近期上海地区雷雨天气频繁,对航班的安全进离造成不小影响,采取流控完全是按照标准程序执行。“每个地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不能把我们这个地区的情况简单地与其他地区的拿来比较。我们采取的一切措施完全都是出于‘安全第一’考虑。”相关人士这样表示。
而对于网上关于“上海地区加强流控”的各种揣测,相关人士告诉周到君这些所谓的“分析”并不可靠,切勿轻信,相关方面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采取措施。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雷雨大风天气对飞机安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能见度方面的影响:
所谓的能见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大距离,二是指一定距离内能够分辨出事物的清晰程度。在飞行中,飞行员需要观察障碍物,并分辨出种类,判断其位置。所以在雷雨天等能见度低的天气下飞行,尤其是起飞和降落阶段,对安全的影响极大。
某大型航空公司前几年就是因为雷雨天气利用盲降强行降落我国某机场,但当时由于雨势太大,第一次着陆好不容易找到跑道,但由于转五边之后飞机的下降率太大飞机重着陆,弹地数次之后强行复飞,而此时由于飞机的机体结构已经严重受损变形,但飞行员当时却并不得知,当飞机第二次接触跑道时,灾难已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二、跑道积水对飞机滑行距离的影响:
由于跑道积水,跑道的摩擦系数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当轮胎接触到地面时,飞机“滑水”现象必会发生,即使现代民航飞机的轮胎都已经经过防滑水处理,表面花纹做成菱形利于排水,但还是会加大起飞着陆距离,有冲出跑道的危险。
三、低空风切变的影响:
这对飞机降落影响特别的大,虽然现代飞机装有风切变探测和警告装置,当飞机前方或者进入风切变区域之后,飞机会发出“go around windshear ahead”的警告,提醒飞行员要立即将飞机拉起复飞,远离风切变,避免机翼的突然丧失升力或者其它失控现象的发生。
四、雷电对飞机机体的损伤影响:
由于现代民航飞机为了降低飞机机体重量,在不降低机体强度的前提下大量使用了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也有好多做成蜂窝结构,比如飞机的雷达罩,一般装在飞机的机头位置。
里面装有飞机的气象雷达天线和LOC和G/S天线。而包裹它们的雷达罩就是复合材料的,外面涂有的漆层也是经过特殊处理不影响信号发射和接收的,在雷达罩周边一般会有导电条,释放飞机飞行时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静电等。
但如果飞机机头遭受了雷击,雷达罩上就会出现多个烧蚀点,黑色的烧蚀印记格外显眼,但当打开雷达罩内部时,更会发现内部的复合材料已经受损严重甚至烧毁变形,这对飞机飞行时的安全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