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面包这件事,你只要一口咬下去,就能品尝到其中的美妙滋味,但是制作一个面包究竟有多复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描述,也许一点儿也不夸张!
近日周到君在美罗城五楼看了一场“美味”的展览——“百年法棍展”。
这个展览由上海首家法棍概念店blé举办,和这家店一同在四月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为上海的面包爱好者带来一场好吃又好玩的美妙体验!
周到君在展览上第一次了解了很多关于面包的趣味小知识,喜欢吃面包的你一定想知道!
面包的原料是小麦,讲到小麦,那就要从遥远的史前时代说起。
小麦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它的出现要早于人类文明,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在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内,所以你也可以说小麦的故乡是伊拉克。
约一万年前,西亚人发现了小麦的存在,接着小麦就被带到了欧洲,非洲等地。约三千年前,小麦经历了漫长的旅行来到了中国(西周时期)黄河中游,大概是现在河南省的位置。
就这样小麦在世界各地都站稳了脚跟,而它也开始了“膨胀”的变身。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时候,小麦被当地人打磨成粉,然后拍成饼状,放在烧红的土窖中焖熟。但是古埃及人却开始尝试在磨成的粉中加入了水,结果经过一夜的发酵,整个小麦都膨胀了。因为古埃及人发现了这种“发酵包”,让他们在面包的种类和口味上有了很多尝试,所以埃及人也被称为“面包族”。
大约在三千年前,发酵工艺从古埃及传到了古希腊。很注重吃喝的希腊人在发酵包中加入了地中海特有的橄榄油,葡萄干等配料。正是在这时候出现了专门“驯服”小麦的驯麦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面包师。
之后,古希腊古罗马的“酵母制造”变得越来越专业,这一时期古罗马统治下的庞贝古城已经有了200家以上的面包房。
19世纪时,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首次发现了发酵作用的原理,解开了数千年来的发酵之谜,法式面包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1933年,法国政府还颁布了一个“面包法令”,不但定义了“法国传统面包”,还严格规定了制作工艺和面团成分比例。法式传统面包保证:无速冻处理,无任何添加剂。到了今天,法国面包的种类与形状都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
作为法国的“爆款”面包,法棍也是法国人最钟情的选择。它的全称就是法国长面包,它是只以面粉、水、酵母、盐等基本材料制作的无油面包。长棍面包的严格规格是:形状细长,烘烤前的面团重量为350g,在面团上面划出7~9道刀痕后,再进行烘烤。
法国传统长棍面包根据长短又分为长棍(baguette)、短棍(batard)、长笛(flute)以及巴黎人(parisien)。
完美法棍公式=40~120ppm的矿物质水+占面粉总量2%的精制盐+法国面包专用高筋面粉+100%热情+100%浪漫+100%自由。
这么好吃的面包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呢?这要从明朝万历年间说起。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将面包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传播,之后德国传教士又将面包制作技术传入沿海城市。1897年,俄国人在东北修建铁路时,将面包技术传入东北,并逐步传播到上海,青岛、天津、广州,哈尔滨等地。
■展览资料来源:刘睿思 插画来源:Gigi
要说法棍第一次在上海出现,还是在1985年10月4日,位于华山路的静安面包房卖出了第一根法式长棍面包。
新鲜的面包从生产车间直接送到门店,还透着一点热气,营业员把法棍装进一个长的纸袋内,递给顾客。那时法棍的制作原料只有四种:高筋面粉、酵母、盐、水。卖5角2分,还需要2两粮票。
一开始,店里只卖一种面包——法式长棍;过了一个月,推出了第二种面包——羊角;又过了一个,推出第三种—法式方包。
在之后的三年时间内,这三种面包就是静安面包房内的所有产品。
——摘自2012年11月12日《新闻晨报》
■2012年11月12日《新闻晨报》
看完法棍展的周到君,在精神得到满足的同时胃部却是空荡荡的,肚子发出了“咕噜咕噜”的饥饿信号……好在举办这次法棍展的面包店就开在美罗城的一层,于是周到君果断下楼觅食,来到了这家创意法棍概念店。
究竟怎么个创意法?简单地说,就是将传统单一口味口感的法棍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改良。
经典长棍:在传统长棍的口感上,添加奇妙食材,给你一场意想不到的偶遇。
hin切克:美食面包中的自由意志,肉食主义者的盛宴,喜欢多少就切多少。
幻想面包:满足少女的幻想,软糯的口感,融化了甜蜜的内心。
更详细的评测,请看《在创意法棍品尝会上,我用尽所有力气换来和黑椒牛肉的相遇》
可惜的是,今天(4月5日)是“百年法棍展”的最后一天啦,到了晚上10点就正式结束,爱吃面包的你抓紧去看看吧!看完展也可以到一楼blé带个法棍走,让百年历史绵延出的新意,成全你的一口满足~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早10点—晚8点
地点:美罗城B区1-15(面对漕溪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