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晒火车票秀恩爱?专家说,不好意思,你已经被“掌控”了


作者:吴琼
编辑:吴琼
时间:2017-09-20 19:56

单身狗听了可能解气——

而今秀恩爱不仅仅是分得快了……

已经上升到安全问题!

在网上秀恩爱,你可能泄露某项个人信息;

接着你所有的信息和动态,别人都了如指掌了……

周到君稍稍一百度,就能看到很多花式秀恩爱的方式。例如,异地恋晒火车票↓↓↓

■晒火车票这种秀恩爱方式,对于单身狗来说不能造成暴击了——习惯了,就没什么。

晒火车票来秀恩爱,已经不是什么新花样。不过,这样秀恩爱,一不小心,自己的信息就被泄露无遗了。↓↓↓

专家说,火车票上身份证号只有4位数被屏蔽,想要破解很容易——身份证号是有标准格式的,带校验码。通过一个算法,计算机在一秒只能就可以把这个信息还原出来!

所以,即使铁路部门给火车票二维码加密了,你的身份证信息仍然可以被破解!

知道了你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等信息就很容易获取了。

输入“火车票”关键词搜索,毫不夸张地说,能出来成千上百张带有身份信息的火车票图片!

■一搜一大把火车票!每张火车票背后都是宝贵的个人信息啊!

在今天的“大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论坛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副主任胡永涛就郑重提醒:

大数据时代,保护好个人信息,也是保护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当然,这也是所有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观点。

不得不说,在这个论坛上,周到君之前对于大数据和个人信息的认知被完全洗刷和颠覆——

大数据时代掌握你的信息易如反掌

没错,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想要知道你的个人信息和个人动态。

简单程度、信息的齐全程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通过快捷支付,可以得到你的身份、年龄;

通过收货地址,你的活动位置被获知;

通过水电煤,可以知道这个房子是你自己的,还是租的,是不是户主;

通过公积金社保,可以知道你的工作单位;

通过还款记录,可以知道你家里是买房还是买车;

通过朋友圈,可以扩展到你的社交圈;

……

胡永涛说:“大数据时代我们都成了透明人!”

早在今年上半年央视就曝光,由你的电话号码,就能知道你的通讯录、支付宝账号、名下车房、名下公司、驾驶证信息、全国开方、四大行余额、QQ定位、三网定位、航班信息、出入境记录等等信息,还有更多你想象不到的……

■打车记录精确到秒,详细的实时定位让你无处遁逃😶。

当然,能够精确掌握你这些信息的也不是“一般人”,他们以贩卖个人信息为业,而不管购买者的目的是什么,很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这就是“透明”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威胁——你的个人信息数据被很轻易地采集,而这些数据也可能被使用不当,甚至导致你的人身财产损失。

App隐私条款要看,朋友圈也要设置

◇App隐私条款别忽视!

开发过各种各样App的互联网企业,大约是掌握手机号码最多的企业了。

当下我们用电话号码最多的,也就是下载了新的app,注册账号。

不是有个段子吗?

“以前手机短信是为了联络感情、谈恋爱、拜年用的,现在手机短信只为了接收验证码。”

因此,从今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实施后,网信办也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隐私条款评估。(评估结果会在9月24日公布)

周到君特地试了一下。安装新软件之后,隐私条款确实会出现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左:百度地图隐私条款,右:新浪微博隐私条款。

不同意个人信息保护的隐私条款,还没有办法使用这个App。当然,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你确定不要好好读一读这个隐私条款吗?

微博评论都要求实名制的当下,这些企业怎样承诺,怎样帮我们保护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你确定看都不看就同意了吗?

在论坛上,文汇报记者张懿就提出——

希望知道自己的数据被收集之后,能有什么用处,好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个人信息收集上,应该做到更加透明度,一个消费者应该能够更多地了解个人信息采集的规则,表达自己的需求。

周到君举双手赞同!

◇朋友圈只能看三天,有必要设!

从此,对”允许朋友查看三天内的朋友圈“有了另一层意义——

当自己的个人信息被获取之后,还能保护自己的个人状态不被他人获知。

如果你对个人隐私条款还不够满意,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柳雁军说,软件的一些更多的设计也可以被利用起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同意别人知道我的更多信息!

顿时发现,微信开发这个功能,意味深长。

个人信息保护,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论坛周到君特别中意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久强的设想——个人信息隔离

举个例子:在淘宝上买东西其实不需要实名

如果去商场买东西,付完钱就能走了,在淘宝上,商家却知道买家的所有信息,其实没有必要!理想的情况是这样的:

淘宝买家只需要知道,我是有支付能力的人,不需要知道喔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

快递只需要知道,寄件地址和收件地址,不需要知道快递里面是什么。


■论坛上圆桌讨论环节嘉宾。

崔久强说,在实名领域,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好,是时候在信息隔离的匿名领域,建立身份共享互认的可靠机制了~

这样的话,就不用担心实事求是给了差评,淘宝卖家电话攻击了……

不过现实是——

当一个陌生人拿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且打骚扰电话,这时候,报案或者提起民事诉讼,通常情况是无果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德良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证明——

个人隐私受保护,而个人信息不一定。

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同;

一个人有权决定不告诉别人你的隐私,但无权决定,你的个人信息不被收集;

《个人信息保护法》不是保护个人信息不为别人所知,而是保护它的流通使用。

周到君期待,“个人信息安全无坚不摧”的理想早日替代“安全漏洞比比皆是”的现实。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