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申活 暖心春 | 年货和思乡情都在路上了,家还会远吗?


作者:唐玮 杨婷婷
编辑:唐玮
时间:2018-02-13 20:12

2月10日,春运纪录再次被刷爆,上海三大火车站发送旅客人数超过50万。

截至2月11日,春运前11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8.13亿人次。

50万、8.13亿,相比于数据,每一个数据背后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于是,我们去上海虹桥火车站做了次采访,与回乡路上的人们打了个照面。

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带了年货踏上漫漫回家路。

他们都带了什么年货?

又寄托了怎样的乡情与年味?

旅游产品必买:不是因为多好吃,而是希望旅行中的每一刻也能被亲爱的你铭记

来自安徽的妈妈带女儿到上海旅游,去了东方明珠,逛了南京路步行街。

买的东西都是南京东路食品店的巴西松子、大白兔等旅游必购,准备带回去送给家里老人吃。

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千元。

就像旅行中的蛙儿子寄回来的明信片,旅游特产寄托着我们渴望与亲人分享的心情。

“这么多好吃的,你喜欢吃什么啊?”我们问坐在旁边的女儿。

“我都不喜欢吃。”

“你不是一路走一路吃吗,还都不喜欢?”妈妈白眼道。

女儿害羞地捂住了脸。

年货,是遥寄乡愁的船票。

我们遇到了在上海转车去宁波过年的河南安阳老伯。

老伯在宁波北仑工作了17年,买了房子,儿子儿媳一大家子也都在宁波落了户。这次回老家,老伯带的年货是地地道道的安阳特产:

老庙牛肉、道口烧鸡、老师傅闹汤驴肉……

“这些东西在我们那都很有名,我10年没回老家了,这次回来我一定要买一点。都很好吃的。”老伯的言语中,带着一丝近乡情怯的味道。

老伯这次回老家是因为亲人去世,买了特产是想让儿子儿媳尝尝。

“儿子说网上也有,但我想还是去店里买。”

不知道老伯去的,还是不是他10年前经常光顾的那家店。

不知道那家店的老板多了几根白发,老板娘添了几多皱纹。

我们只知道,赶着互联网的热潮,各种地方特产都能买到,不论所处多远多偏,距离再也不是难题。乡愁,在下一代,在鼠标指间,继续延续。

吃遍珍馐,还是家乡味最好

同样在上海转车的还有这位在嘉定工作的蚌埠五河女子。她在高铁站买了五芳斋的粽子。

被问到会带什么特产回嘉定,她说,每年中秋会带家里的小螃蟹过来,虽然嘉定螃蟹卖的也多,但还是家里小螃蟹肉嫩。

“吃过那么多螃蟹,还是觉得自家的小螃蟹最好吃。”

我们不能陪伴彼此多久,但至少眼下能天天见面、一起扫福字

她来自浙江衢州,带的年货都是老板发的、同事送的,从香烟到干贝、从费列罗到铁观音、从袍子粉到西洋参……

她说公司氛围好,同事们经常互送礼物。自己老家的人常寄来衢州特产“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每次她也会带给同事们分享。

“回家前收拾一下,才发现同事们送的东西有这么多,完全拎不动了。”

我们都有同事朋友,我们不会陪伴彼此一生,却会一起吐槽外卖太贵客户太飞;不一定见过你从春天到秋天的样子,却见过你早上的呆滞睡目下班前的生龙活虎。

再贵的年货,都抵不过爸妈的一句话

这个安徽小伙子买了一堆烟酒茶礼品,跟女朋友回江西,见家长。

第一次见女方家长,小伙子很认真。

“都是在永辉超市买的,因为怕买到假货,这种时候不能出错啊。”小伙子言语中有点紧张,也透露着一点自信和骄傲。

年货摆在超市里时,只能在叫卖声吆喝声中落寞度日。

当它们被买下来到每一个人身边,人们反复打量乃至精心包装它。打量的是人情的分量,包装的是情感的温度。

这一次,承载了爱情的甜蜜与“面圣”的紧张,它们为一段情感做总结陈词。

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发现:

年货中,上海特产少了。

有的是因为已经送过好几年而不知道再送什么了,有的外地胃固执思乡未对上海风味敞开怀抱,还有一个原因,上海的火车站是中转站,过客们如候鸟来了就走,走了又来。

很多人带回家的年货是公司发的、同事送的。

一对在常熟打工的江西抚州夫妻带的是花生和苹果,厂里发的,带回家给孩子吃。

一对夫妻有一对儿女,于是公司给男孩子发了仿真车,给女孩子送了洋娃娃。

更多的人选择不带年货了。

因为物流和电商都很方便,寄回家,或者在网上购买,舟车也会少点劳顿。


采访结束,我们暂别火车站。不久,我们也将踏上归乡的旅途。

此刻,你在哪呢?是已经在家和爸妈吃着晚饭,诉说一年变化?还是匆匆忙忙夜路奔波?亦或是正在收拾归乡行李,打包对亲人的思念?

无论在清晨起飞,伴随异乡的一缕朝阳;还是在日落发车,伴随高速公路的昏黄灯光。无论拎的是广东腊味还是上海糕点,回家路上,我们所有人共享一份归乡的急切与欣喜。

长路漫漫抵不过乡音叠叠;脚步再疲倦,一想到与亲人团聚也会加速。

年货递到亲人手中的那一刻,也是心回家的时刻。


视频:杨婷婷

文:唐玮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