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回忆录 | 几十年过去了,可一想起您全是难忘的事


作者:朱惠兴
编辑:黄吉
时间:2018-03-05 13:36

从1955年9月进校学习,到1961年7月毕业离校,我在徐家宅小学(金沙江路小学)度过了6年的小学生活。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儿郎”,成长为一名少先队员、一位“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忘不了老师在教育园地的辛勤耕耘,使我们这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老师,你们是辛勤的园丁,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你们的额上多了几许皱纹,你们的鬓角多了几许白发。你们是燃烧的红烛,为了我们而燃烧自己。其中张兆康老师,对我的帮助最大。我的六年小学生活,其中两年半是张兆康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一(乙)班下学期,五年级、六年级。

在一年级时,我还是一个会哭的“小儿郎”,碰到“委屈”就会哭,而且哭得很伤心。眼泪哗啦啦,同学们见了也就怕。为此,张老师在学期结束时的操行评语是这样写的:“胆子太小,有事要说清楚道理。哭是不会解决问题的。”

■ 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手册的“操行评语”

而到了五年级、六年级,张老师又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毕业时,张老师的操行评语是这样写的“埋头工作的精神很好,交给的任务保证能去完成。担任墙报工作,辛辛苦苦编辑出版。管理中队图书勤勤恳恳整理收借。劳动时也会去研究种植。在学习上也是认真踏实,肯去钻研。所以在班级中能够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担任中队委员而在平时活动能力不够强,只对个人来说勤恳踏实,对别人的关心不够,帮助别人没有看做自己应尽的义务。”

这是对我的很高评语,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从一个会哭的孩子,到担任少先队中队委员。这里面有着张老师的呕心沥血(也包括其他老师)。

■ 六年级学生手册,品德评语和学年成绩报告,准予毕业

难忘的是,在我担任中队图书和墙报委员时,张老师特地在星期天,打开了瓦房学校“库藏”的图书(少先队大队部的图书,一叠一叠的,积满了灰尘),由我挑选了近百本。后来我把图书编写成目录,按照序号把图书放在一个木箱子里,在中午时分或在放学后,借给班上的同学看。我在教室后面的墙壁设计“墙报”时,张老师为我提供纸张、画笔和颜料。我向同学“征稿”时,张老师在课堂上也作了“动员”,让同学们支持我的工作。

难忘的是,有一次去浦东高桥看日出。

因为晚上借宿在当地学校的教室“睡通铺”,是张老师帮助我们在课桌铺上厚厚的稻草“以防受凉”。天蒙蒙亮,我们列队快步奔向海边。我们看到了日出!之后,张老师和我们一起“看海”,在海滩边游玩。张老师在海边礁石捡起了“海芦苇”,说是“药材”。而我们,在海堤内的小河边抓“蟛蜞”……回校后布置写作文,我洋洋洒洒的“流水账”,把一本方格子的“作文簿”都写完了(还不够,省略号匆匆搁笔)。而张老师在课堂上“点评”作文时表扬了我,说我写得很认真,在作文中运用了“赵大王二张三李四孙五刘六耿七马八”这些古书上看来的东西……

难忘的是,在学校农田开展“每人种一棵大白菜”(长风本地人种的白帮青菜)的活动。

张老师与我们一起动手,把菜的秧苗种上(已等距离挖好浅窝)。我们在课间经常去看看,松土啦、除草啦、灭害虫啦等。后来收割了,我的一棵大白菜特别大,有四、五斤重,像黄芽菜一样大,真是“白菜王”(其他同学的白菜也很大)!张老师亲自“过秤”,给予我们表扬。这是上天眷顾我,给了我的一份劳动的礼物(可能种在菜畦边,阳光足、营养好、空气畅通的关系吧)。拿回家后,家长也啧啧称奇,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大白菜!”

■ 小学五年级获少先队优秀队员奖励

难忘的是,那次毕业聚餐在“瓦房教室”举行。

张老师与我们一起包饺子,在灶披间烧灶下锅,端盆盛碗。大家围聚在课桌拼成的“大方桌”周围,为毕业前的“最后的晚餐”端碗祝贺。张老师眯着眼睛,笑嘻嘻地与我们端碗同乐,祝贺我们即将毕业,去中学深造。我们吃着饺子,端着饺子汤当酒喝,喝下生活的甜蜜、咸味,些许苦涩……

“干杯!”“乌拉!”(当年中苏友好,苏联是“老大哥”,所以也经常喊俄语的“万岁”)。同学们端着碗欢呼着。这是毕业前的一次聚餐,是我们即将离开学校的一次“PARTY”。大家尽情欢呼,欢呼小学六年生活的即将结束……

不知是谁?拉响了钟声(侯老师大概已退休,已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了),钟声铛铛,在夜空里响起。钟声悠悠,在长风大地回荡……

钟声里,我们长大了,我们长高了。

我们不再是“小儿郎”,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不再哼起“小儿郎”的歌,我们唱起了“少先队”的歌……

钟声里,我们告别母校——曾经的徐家宅小学,后来的金沙江路小学。

我们走出校门、走向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再见了,敬爱的老师;再见了,可爱的同学;再见了,难忘的金沙江路小学……(故事结束)

【笔者后记】

好人长寿。张兆康老师生于1919年9月,于2016年1月离世,享年97岁。张老师很平凡、很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这样那样的荣誉,但是,他在徐家宅小学(金沙江路小学)从事教育工作30年,在师生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座丰碑、是“城市贫民”(张老师本人成份为“城市贫民”)的“无字碑”!张兆康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张兆康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