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无比!上色旧照重现中式传统时尚


编辑:曹秉
时间:2018-03-05 12:13

谈到上色的价值时,我经常提到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建筑、服装、美食等领域,颜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像中国、日本、东南亚、西洋的传统建筑和服饰,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代表民族性的特点,可是在黑白照片中所有民族的建筑和服饰都是一个颜色,无法反映真相,无论是美术或是文献的。因此,上色工作不只是漂亮而已,而是恢复建筑和服饰的真实面貌,这个过程必须讲求科学根据,不能凭空想像,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

这次我们就用服饰做为主题,时代背景一样从晚清到民国,下面的图是两江总督端方(图左)和江苏巡抚陈启泰,这是两人于1908年在南京由惟肖照相馆所拍摄的珍贵历史照片,质量精美,是秦风老照片馆顶级的收藏品,上色工作由本馆顶尖的画师徐丹语小姐担当。

■上色后

■ 原图

端方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为著名的革新人士、教育家和收藏家,也是1905年大清派遣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之一,温和干练,堪称一代豪杰。这张图的上色也是秦风老照片馆的代表作之一,工序相当繁复,需要先用最大的扫描档,尽量放大画面,清理所有的污点,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在转成黑白加深明暗的层次,最后才是上色。

由于端方属于从一品,陈启泰属于正二品,官服有一定的格式。上色者自己必须自己做考证工作,资料来源可以是博物馆以及现有研究的图录。官服的细节很多,色彩繁复,必须要放大档案,一笔一笔地细描。这幅画从修饰到上色整整花了近一个月,效果惊人,一百多年前的端方和陈启泰,几乎瞬间活生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甚至可以清楚看到端方的右手拿着眼镜。清朝的服饰带着满族的特点,颜色鲜艳多彩,而且大量使用黑色和藏青色,有一股无形权威感,在大清王朝国力达到巅峰时,尤其明显。

■上色后

■ 原图

上图是李鸿章的蛋白照片上色图,原作摄于1871年,刊于《远东月刊》,属于珍贵的中国历史照片。李鸿章时年48岁,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统理北洋诸事务,推动自强运动,建立北洋军,设立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等,大力引进现代工业设施。这张照片中的李鸿章正值壮年,有一股蓄势待发的英气,不像我们习惯看到老迈的李鸿章形象。至于服饰,他穿的是便服,所以在色彩上采用清代便服中最常见的蓝色和灰色。

■上色后

■原图

说完晚清,我们再进入民国。上图是抗战高峰的1943年,宋美龄女士访问美国时,透过广播向美国人民说明中国人奋勇抗战的原因,并期待两国人民坚定联合抗敌的目标。这是宋美龄诸多照片中非常好的一张。这张画由徐丹寒先生上色,无论是桌面和背景的书籍,色彩都掌握很好,甚至脸上的妆也不浓不淡,恰如其分。至于服装的颜色,我们并不知道到底在现场,她穿的旗袍是什么颜色,后来考证宋美龄在美国访问时曾经拍的彩色幻灯片,发现她最喜欢的是深蓝色的衣服,因此徐丹寒先生决定在她的旗袍上蓝的颜色。这里必须说明,有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衣服颜色时,也不能凭空乱猜,自由创作,还是要寻找间接的证据资料,做最合理的判断和表现。

■上色后

■原图

这一张照片是民国时代一群男士站在北京紫禁城角楼前的合影,这类图画的内容通常要请教一些朋友,综合大家的意见。据我的北京友人说,这几位男士有可能是从外地进来的商贾,所以穿得特别正式,到北京来做正式的拜访或洽谈公事。这张照片是很好的民国照片,拍摄于冬季,上色时我们还是给它最亮丽的颜色,以反映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风情。

■上色后

■原图

这幅是民国时期一名江南女子的独照,这是照相馆的作品,根据摆拍拍摄出来的个人照片,可以看的出来当时的穿着,比起今天毫不逊色。至于女主人旗袍的颜色,老实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只能用美学的眼光来推测其合理性。通常非制服类的服饰难以考据,确实可以有一点创作的自由,画师用最大的想像力和技法来画出最漂亮的图,就算圆满达成任务。

以上说明传统服饰一旦上过色后,跟原来的黑白照片有根本的差距,服饰的颜色恢复了,各种细节重现了,穿衣服的人也展现了原有的精神和气质,这就是上色最大的价值,不仅是美学的,也是文献的。

来源:秦风老照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