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青龙镇遗址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在文献记载中,青龙镇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青龙镇淹没于地下数百年。
从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青龙镇遗址展开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陆续发现了数千件可复原瓷器、数十万片碎瓷片以及房基、水井、铸造作坊等遗迹,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
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使千年古塔重现于世。
■今人根据《青龙赋》绘制的《海纳百川图》
接下来,请跟随小编赏一赏手绘版的“上海千年古港”吧!
史籍记载上海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着一座雄镇东南的外贸大港——青龙港。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为“东南巨镇”,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当时人们赞誉其为“小杭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根据上海博物馆最新考古发现、相关史籍,并参照唐宋时期有关画作,模拟复原的鼎盛时期(两宋)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手绘图作者:曹俊 叶田媛 王美杰 狄斐 杨可欣 葛晓婵)
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日益淤塞,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镇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至今,只有矗立的青龙古塔尚能依稀可见旧时风貌。
此前相关的考古实证却略显单薄,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启动了规模浩大的发掘项目,在青浦区白鹤镇一带屡有收获,迄今已有各类唐宋元时期的瓷器、银、铜、铁、木器陆续出土,数以万计。进一步比对发现,这些器物来源于长沙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越窑等国内著名窑口,且与当时中国远销日本、高丽、大食、交趾等地的外贸商品一致,证实了上海自古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2016年秋,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发掘现场发现一处古塔塔基的遗迹,并“意外”地在塔基下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地宫,同时出土了卧佛像、阿育王塔、舍利等文物。根据塔基尺寸和八条边的现状,研究人员推测其塔身高7层(约48米)。这与史籍中记载青龙镇“北塔”——隆平寺塔“七层八边”的叙述吻合。
上海有很多七层塔,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
■隆平寺塔模拟复原图
隆平寺塔的发现,与青浦区白鹤镇现存青龙塔的方位相结合,解决了青龙镇北部地标定位的问题,对进一步发掘有着重大意义。青龙镇考古,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上海“以港兴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基因。
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部分文物
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青龙镇遗址发掘的部分代表性器物
“上海城市发展和水有关系”。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陈杰说,“上海的发展是一个以水兴市、以港兴市的过程。青龙港或青龙镇是一个重要的点。随着吴淞江的变迁、淤塞,大的商船进不来,只能往东迁,迁到了上海镇。后来上海镇淤塞,到明代以后开了黄浦江,成为新的入海口,所以我们的城市中心又迁到了吴淞江口,在这里兴建了现代的上海城和上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