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四大音乐剧之一《猫》吗?
这部作品2018年又要来上海巡演了,每次开票都会遭遇抢购。
而它早已不是火了一两天,曾在百老汇从1982年连演到2000年,成为当时在百老汇连演时间最久的音乐剧。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部音乐剧的原著是一部诗歌集,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现代诗诗人艾略特!
他以艰涩难懂的《荒原》闻名,凭借《四首四重奏》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最畅销的却是写给孩子们的“猫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简称《猫经》)。
或许正因为此,大英图书馆挑选了这部作品的原稿作为“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的展品,目前正在上海图书馆展出。
自1920年开始养猫,艾略特就走上了一条属于猫奴的不归路,经常同时养好几只喵。
这有什么办法呢,他的“猫性”实在太强了!性格安静疏离,极其注重隐私,别人是“身前不立传”,他是立下遗嘱“身后不立传”。《到灯塔去》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莱昂纳德·伍尔夫曾形容艾略特像一个“封在信封里的人”。
大概像这样↓
或许因为能互相理解,他对猫真的是极好极好。他曾在信中和友人说:“自己养的一只叫Pettipaws的猫除了兔子什么都不吃,让全家都要变得穷困潦倒了。”
他给自己的猫起了很多充满谐趣的名字,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格林童话、卡罗尔的谎言诗和无稽诗。Pettipaws是小小爪子,George Pushdragon是屠龙英雄,Sillabub是愚蠢(silly)的小东西(bub),Jellylorum(詹丽若姆)、Wiscus(威斯克斯)、Mungojerrie(盟哥杰利)、Rumpelteaze(罗普兰蒂瑟)等名字则意义不明。
最妙的是,作为一位诗人,他对猫的喜爱为其他猫奴带来了很多福利。Mungojerrie和Rumpleteazer是他在伦敦养的两只猫,个性很皮,后来化身“小偷猫搭档”在《猫经》中登场。在音乐剧《猫》中,这两只猫会真的跑到台下偷你的钱包!
他也没忘了掏空自己钱包的Pettipaws——“我认识一只猫,它有个习惯,除了兔子,它对什么都没胃口。当它吃完了,还要舔一舔爪子,以免浪费洋葱汁。”生活在作家身边,不仅做人容易被写成故事,做猫也有风险!
关于爱猫或爱狗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想要爱人就养猫,想要被人爱就养狗”,一种是“爱狗人士性格像狗,爱猫人士性格像猫。”
艾略特称得上第二种理论的鲜活样本。而在美国2010年的一个包含4500人的大型研究中,数据也支持爱猫人士有更多猫的特质,“有思想、神经质、难以捉摸、内向安静、对观点开放”。
与其说艾略特是猫奴,不如说他是喵星人本人。在最著名的写猫的诗作《对猫的称呼》中,他干脆明了地下了个判断——要给猫起名字,“首先,我要让你回忆起来,然后告诉你:猫和狗不一样。”狗有很单纯的灵魂,对赞扬和批评都有回应,猫则需要一些尊敬,叫到名字不一定有反应,直到你成为它信任的朋友。
另外,猫从来不是只有一种个性。艾略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目前所见有四种猫:老甘比猫(Old Gumbie Cat)、能干的猫(Practical Cat)、豪猪猫(Porpentine Cat)和勇猛的猫(Big Bravo Cat);就外观而言我认为你家的是只勇猛的猫。”
这就像对待人的态度。“其实猫就像你和我, 还有其他那些拥有不同思想的人。他们有些很正常,有些很疯狂;有些很好,有些很坏;有些更好,有些更坏。”没有两只一模一样的猫,这让《猫经》变得非常精彩。
不过,就算是艾略特,养猫养久了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猫总是在人面前摆出高人一等的态度,并且对人类保持警惕,艾略特也不由得想:到底是我在戏猫,还是猫在戏我?
更多的心灵契合,藏在他的《猫经》之中。《猫经》原有14章,1952年再版时增补了第15章,全书的诗都出自他和好友的信件往返之中。这本书当时没有获得太多荣耀,大多数关注被投入到了同年发表的另外两部作品——戏剧《家庭聚会》(The Family Reunion)和演讲集《什么是基督教社会》(The Idea of a Christian Society)。但这不妨碍艾略特非常喜爱这本戏作,他时常拿一本放在床头,改动诗中的一两个词,愉快至极。
这本书的书名还隐藏着一个“彩蛋”。如果直译其英文名“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这本书的名字并非《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是《老负鼠讲述的世上的猫》。为什么叫老负鼠呢?艾略特的诗界朋友艾兹拉·庞德,在私下通信时给艾略特起了“老负鼠”这个外号。负鼠是一种身长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有袋动物,遇到危险时会装死,他觉得这很像极其重视隐私的艾略特。
艾略特大概不知道,负鼠的战斗力实际上十分强大,几乎是猫咪的“天敌”。有网友曾忍住爆笑,拍摄了自家体重压塌坑的橘猫在遭负鼠抢食的表现↓
这样看来,“老负鼠讲述的世上的猫”,这个书名真是意味深长啊……
音乐剧《猫》创作开始于1977年,首演于1981年,早已是世界音乐剧中的经典。
不过,韦伯在创作时万万不会想到,这部几乎没有剧情的音乐剧,在上演后会受到孩子和大人共同的喜爱。
而艾略特也绝对不会想到,他写下的诗歌最后会变成音乐剧,让一群穿着紧身衣的人在台上蹦蹦跳跳地演。他更不会想到,他觉得最为悲伤的一首诗《格里泽贝拉》,虽然在出版的过程删去,却由遗孀瓦莱莉交给了创作音乐剧《猫》的团队,由艾略特的另一首诗《风夜狂想曲》 的词获得灵感,成为传唱度最高的《记忆》。
世事真是难料。因为音乐剧《猫》的走红,很多人回头去看艾略特的原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文字。在BBC 1995年组织的“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首诗歌”票选中,神秘猫莫卡维提(Macavity)被评为第66位。
猫奴们,这本猫界的“经书”你可不能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