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上海新中考改革方案诞生幕后~~关键点,就在能力和均衡!


作者:樊巍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3-22 16:45

就在刚刚,《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公布,备受今年小升初家长关注的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

一个多月前的2月初,幼升小公民同招政策发布,从“入口”调节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生源差异,促进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而新中考改革方案,被指与幼升小公民同招异曲同工,针对今年的小升初,从“出口”上做调节,目标指向也是均衡教育,通过考试评价减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上海教育生态。

历时19个月的新中考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核心团队思考的关键点在哪里?上海新中考改革50多场座谈会的幕后,有着怎样的曲折历程?晨报记者揭秘新中考改革方案诞生的幕后,发现其背后的关键点,就在能力与均衡。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两考合一,一考多用

上海特点:全面发展 能力导向

跨学科的案例分析成亮点

上海新中考改革的起始时间点,可以追溯到2016年9月。

是时,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推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新中考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的负担。同时,要求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两考合一”意味着各省将逐渐把以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毕业考试)和中考(招生考试)合并起来,从考试次数上看,有为学生减负的效果;在考试科目方面,全科开考似乎听起来很可怕,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考试科目成绩都纳入高中录取计分总成绩,不计分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因此,注意计分科目数量的增减才是关键。

从教育部的《意见》发布,到2018年3月22日上海新中考改革方案的正式发布,19个月里,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市教育考试院、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等相关部门,组建了中考方案制定核心团队,系统完整地考虑这场教育考试改革。

“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蝉联两届冠军,但是上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国际上正在加强的教学改革,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上海的教学是分科教学,没有做跨学科的整合教学,但是,是否可以在考试上做一次突破?”2016年下半年,市教委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方案讨论中的提议,让核心团队成员脑洞大开。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的基础厚不厚,宽不宽,对未来的成长很重要,因此教育要培养孩子4个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初中,应该将基础适当“拉宽”。

只是,上海都是分科教学,而孩子们走上工作岗位,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这,如何破题?

近一年的研究,核心团队从地理、生物这两门学科开始,从环保、建设文明美丽生态开始。没有跨学科的老师。但是地理、生物两组老师可以一起备课,从老师的改变,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

一道有解题。跨学科的案例分析,写入新中考方案,并成为上海新中考最大的特点,得到教育部的认可。15分的跨学科案例题,来源于学生生活,起步阶段,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学,待形成相关经验后,将涉及更多学科。

此外,外语科目增设听说测试;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计入总成绩,引导学生加强动手能力。

2017年,教育部新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全国统一,道德与法治、历史正式纳入全国中考计分科目。“中考物理70分、化学50分,总分为120分,我们在制定新中考方案时,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的分值分别定在60分,两门加起来正好也是120分,文理平衡,与新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做了对接。”

为了不增加学生记忆负担,道德与法治、历史分成日常考核、统考两块,分别都是30分。日常考核强调学生平时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用好30分,不拉区分度;在统考时,则采用开卷方式,通过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的历史史观、运用考据的方法等,强调学生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这,也成为上海新中考与全国其他省市相区别的特点。

从“招分”到“招人”

综合素质评价引入新中考

一依据一结合

2017年6月,新高考在上海、浙江正式开考。上海新高考最大亮点和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多位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直言,这是一个从“招分”到“招人”的突破。

从高考改革向中考改革延伸,在未来全新的考试链条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中考改革的第二大任务,通过小、初、高相互衔接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最终建立起对每个人的科学评价。但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用一直是个难题。

上海新中考与新高考对接,“一依据一结合”,并把综合素质评价时的综合考查分直接定在了50分,并且明确,50分不允许纸笔,而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的中考得分(满分750分)+综合考查得分(满分50分),得出新的总成绩,在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时运用。为何上海这么具体,分值是如何定出来?

“破除唯分数论,是新中考要做的一个突破。因此,团队经过调查研究和讨论,把中考成绩比例定在93%,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查比例定在了7%。”“7%占的比例不是很高,风险不是很大,同时又能引导学校、学生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而使用的办法,是“一校一用”,每个学校结合自己不同情况,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时,通过活动面谈、实验考察,得出各自的评判,与学生原始中考成绩相加,选拔学生。

这样的改革,同样会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家长表示,“素鸡”(注:素质教育)比“荤鸡”(注:为纯学科教育)更花时间,更花钱。综合素质评价下,学生要参加这么多社会实践活动,加重负担。

新中考设计,充分考虑到这种意见。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所有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都由学校安排,不需要家长额外付出时间和金钱,并建议指导学生在预初做社会考察、感知社会,初一做探究学习、创新实验,初二进入中职校和场馆,进行职业体验。

不改,有人说,唯分数;改了,有人说,还是一个分数好,“我们更适应原来的评价体系”。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也正在此。

65%,一个被特别关注的数字

背后是“均衡”

向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倾斜

一面是,上海学生PISA测试出色表现,各国教育大臣纷至沓来,上海“出口”数学教师、“出口”数学教材,上海的基础教育体系在编织和播撒多年后,得到全世界刮目相看。另一面,却是这个经济发达城市中,家长挥之不去、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孩子们才出校门,就进培训机构;教育抢跑,不管是否适合,家长挤着把孩子进民办学校;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超纲超前。

2017年年初,上海市主要领导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也有人道出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多数学校好,才是真的好。上海,需要打一场改变教育生态的“硬仗”。

外围,是培训市场的整治,叫停奥数四大杯、3E英语,出台并执行“一标准两办法”;义务教育阶段,是实行幼升小公民同招,加强100所初中的建设,提升初中质量,推动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建设……一年来,新政迭出。

新中考改革,也成为改变教育生态的一个“分战场”,与义务教育“三个规范”形成有机整体。65%,成为倍受关注的一个数字。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均衡”二字。

新中考在招生上,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自主招生比例明显下降,从原来的20%下降到15%;裸考生比例为20%;名额分配综合评价比例最高达65%。2022年,新中考招生试点第一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65%以内(最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初中,其中70%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并逐步扩大比例;30%分配到区。

通过招生政策导向,向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倾斜,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升初中的均衡度,做强初中。

“初中的均衡水平提高了,就能为高中的分类教育创造条件。如果高中差距很大,就只能分层教育,而不是分类教育。例如,未来有科技类的高中、工程类的高中,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分类高中,学有信心。这样,可以让高中的多样化,在初中就打好基础。”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上海,65%,这个数字,成为多次座谈会上讨论的焦点。

2018年3月初,一个初春的下午,市教委32楼的大会议室里,新中考改革方案发布前夕的一场多方座谈会正在进行。

家长来了,公、民办初中的校长来了,9年一贯制双语学校的校长来了,高中学校的校长来了,教育局局长来了,政策的决策与制定者来了……听完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的方案介绍,不同利益主体,从各自的角度,说着截然不同的话。

虹口长青学校的一位妈妈说:“新中考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益处。考试招生的变化会引导我们家长去关注孩子的学习、阅读等综合素养的提升。”黄浦的一位妈妈却从65%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看清方案,接下来三步走。需要分分必争。”

杨浦上外双语学校的一位爸爸看着方案,一脸茫然,65%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选生源的学校倾斜,孩子小升初到底选民办还是公办,一筹莫展。静安一师附小的田女士却已经在思考,15门全科开考的情况下,该如何平衡愉快教育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同样是学校校长,公办初中娄山中学校长孙玲分析说:“其实自主招生和裸考,民办学校更有优势,新中考未必有利公办。”民办初中立达校长盛雅萍说:“关键还是要看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果学生自身强大,各种机会都将眷顾优秀学生。”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介绍,在一场专门听取初中民办学校意见的研讨会上,有民办学校直接提出来,今后要进行摇号入学、不挑生源,以获得更多的升学名额分配;但也有民办初中表示,新的改革方案对他们影响不大,因此并不是很担心;也有民办初中校长暗暗琢磨可能发生的高中名额分配以及小学毕业生报考人数的减少。尽管民办学校受新政影响程度不一,但是最终民办学校都表示,民办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会服从大局,促进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来说,有的在考虑,新中考下“占大头”的名额分配招生方式,能否让高中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有的不乏担心,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进来,老师的教学进度如何兼顾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还有的校长,在考虑该如何与初中、与大学进行对接。但也有校长由此发出感慨:“高中三年,不应该成为大学的附属。我并不在乎我们的学生是否考上北清复交,更看重他20年后脸上的笑容和他感知幸福的能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

“博弈性太强,这是高智商人群设计出的游戏规则”,一位业内人士评价“65%”。对孩子、对学校,都是“让你在理性中做选择。有人会随波逐流,有人则会独立判断。”


尽管新中考政策已经落地,但是当均衡推进,当生源发生改变,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师资是否能跟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初、高中是否能用好综合素质评价,培育符合上海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改革,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戊戌咸成,而上海教育生态调整的风景,必定徐徐展开。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