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原名静安寺路,它是在南京东路形成之后的1862年起修筑的。因为当时的跑马总会在西藏中路口西面建筑第三跑马场(今人民广场),就在场外向西辟筑了一条跑马道,因该道直通静安古寺,理所当然这条马路就叫静安寺路,全长约3800米。
民国时期,设在静安别墅沿街的第一西伯利亚皮货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920年代开始,静安寺路的商业开始繁荣,沿路建起大批花园公寓和新、老式里弄房子,著名的国际饭店、金门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当时“标志性”的建筑拔地而起。
同时,各种级高级舞厅、咖啡馆、酒店、菜馆,以及鳞次栉比的呢绒西服、地毯公司、珠宝玉器等商店沿街排列,与南京路(即现南京东路)连为一线构成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从东到西差不多有10华里,所谓“十里洋场”的说法正是由此而来,以至成为旧上海繁华的代名词。
1945年,南京路更名为南京东路,静安寺路就改名南京西路。如今的南京西路仍是上海最主要的商业大街之一。1990年代前后,改革开放的旋风吹进南京西路,大型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纷纷入驻南京西路,上海商城、上海嘉里商务中心以及“金三角”---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等,组成当今国内顶尖商圈,许多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在此创下销售记录。
这些建筑在内外设计上组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特点,气势宏伟、形体丰富、高低错落、别有韵律,而小型拱门、红漆大柱、形牛腿等装饰和细部处理别有东方韵味,使南京西路又有了新的气韵。
《色戒》中平安电影院前身为安凯地商场,专营欧美奢侈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8年,李安拍摄的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电影《色戒》,上映后大获成功。其实,小说《色戒》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一件真实事件。整个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南京西路、陕西北路(旧称摩西路)、愚园路一带,其中平安大戏院、凯司令咖啡馆、绿夫人时装店、西伯利亚皮草行等当时的一些商店、戏院更是主人公活动的场所。
但现实生活中的“平安大戏院一带”,除了街口的几幢楼房的格局还在,许多场景已经物是人非,很难再现当年的风貌了。所以后来李安不惜血本,在松江车墩影视基地,搭建了以“平安大戏院”等为代表的南京西路和摩西路(陕西北路)十字街景,完全的“一比一”比例,等于是整个把“平安大戏院一带”复制搬到了松江。电影上映后,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和“平安大戏院一带”等景物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也使“平安大戏院一带”成为“老南京西路”的经典场景了。
如今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那座“平安大戏院”还巍然矗立着,一如张爱玲描写的那么栩栩如生:灰红暗黄色二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立面圆圆的朝里凹,成为一钩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
南京西路太古汇商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南京西路上仍留存着许多老建筑、老弄堂,特别是陕西北路以南一段还保留着昔日老上海的格局,沿街西边全是各种“老上海名牌店”,使走过路过的行人有一种时光倒流、岁月静好的温馨感。
平安大厦斜对面还有一幢城堡式的老房子,是旧上海棉钞大王的兄长荣宗敬的故居,还显露着当年的豪华与气派。前不久,老房子对外开放数天,吸引了不少老房子“粉丝”前来观瞻。不过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北面早就“旧貌换新颜”了,曾经的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广场三位一体造就了最具规模和时尚概念的国际化高档消费圈,一时成了掌控上海时尚权的“三巨头”,构成了上海最昂贵也是最让人趋之若骛的时髦风景线,而今它们又在华丽转型,不断增强商业辐射力。
因此,每当走过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往往会使人有横跨两个时代或是新旧上海重叠交错的感觉,一方面由玻璃幕墙装饰的现代化大楼层峦迭嶂,天光云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另一方郑苹茹、张爱玲等借着平安大戏院等老建筑沉稳厚重的背景还魂似的与你话……时尚感和历史感交替,象电影“蒙太奇”的组接,让人在瞬间思想穿越、浮想联翩。
*全文有删减,原文请关注《南京西路社区晨报》161期
作者简介:周林,上海人,网名“独木成林”,60后海派文学爱好者。热衷上海人文历史,常在上海各条马路上“东游西逛”,用文字捕捉、记录上海历史风情。目前,已出版《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虹口记忆》、《虹口电影》等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