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长、最深的里弄、上海最老、最早的小学、上海第一个国货市场……翻开老西门人文地图,诸多“之最”令人感慨。“说起上海之根,人们会想起松江,其实老城厢,也是今日上海之‘源’,未来上海之‘根’。自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县以来,老西门地区一直是上海县署的所在地。”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进程,这一“上海发祥地”的历史文化逐步被淹没……
说起上海的石库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天地”。“解放前龙门村,是全上海的头一块牌子,一幢房子要‘三根大黄鱼’(三根十两重的金条)才买得下来!”曾经在龙门村居住过的居民张先生说,龙门村的建筑风貌,好过新天地,只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而已。
在狭窄的尚文路上,你可以找到一座醒目的门楼,挑高两层半,玄黑色四角飞檐的屋顶,典型中国古典楼坊形状。白色外墙中间开一扇朱红木排窗,清晰地标识“1935”、“龙门邨”。从“入口”往里看,只觉得幽雅安静,房屋鳞次栉比,弄堂的确是蛮“大”的。
龙门村的门牌号是尚文路133弄1号—105号,中间有跳号,但还是上海最深最长的弄堂。龙门村原从“龙门书院”得名,房屋大多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共七十六幢房子,特别之处,在于布局异常整齐,建筑形式极丰富,有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国民居,堪称“微缩万国民居群”。
据悉,龙门村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公布为“黄浦区等级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龙门村还存在一幢房屋住着十几户居民的情况。加上年久失修,路过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识不到它的价值。而马路改了,商店拆了,不少龙门村的老居民从海外回来寻根,都感慨“太难找”。
鸳鸯厅弄、金家旗杆弄、梦花街、学前街……不少小路极短,名称却很文艺,“经历”更不平凡。20世纪前叶,以老西门为代表的上海华界洋溢着革命的激情、新文化的求索,不少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这里率先打响,之后再传播全国。
梦花街,则是被网友誉为“一个鲜活存在着的上海旧市井”。梦花街隐身于老西门中华路旁。这个浪漫而富有书卷气的地名却来自“海防道”的一个兵营。兵营在东面和北面各建了一座望楼,梦花街即从“望北楼”得名。
地处今天大林路、方斜路与大吉路交界处的上海公共体育场,曾被誉为“绿茵场上的民族魂”。它于1917年竣工,改变了上海华界无自办体育场的局面,并作为上海华界屈指可数的公共集会场所,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瞬间。
位于学前街111号的蓬莱大戏院,是由实业家匡仲谋出资兴建,1930年开业,是当时上海南市两个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兼演戏剧。1937年“7·7事变”发生后,中国剧作家协会在该戏院成立并通过大会决议,集体创作话剧《保卫芦沟桥》,剧本由崔嵬、阿英、于伶等人编写,冼星海、周巍峙等人谱曲,最后由夏衍等整理定稿。8月7日,抗日话剧《保卫芦沟桥》在蓬莱大戏院公演,洪深、袁牧之、金山等人导演,金山、赵丹等上百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连演七场,气势磅礴,震撼上海滩。上海解放后,蓬莱大戏院改为蓬莱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随旧城改造被拆除。
至于域内的蓬莱市场,更因在抗战爆发前就以提倡国货闻名,又称“国货商场”。该市场也是由匡仲谋出资建造,1929年建成,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声誉远播南洋。抗战前夕,匡氏又先后于东、南两侧建造起蓬莱大戏院、南方剧场和蓬莱夜花园,“蓬莱市场”一词渐渐成为当地的习惯称呼。为了抵制日货,蓬莱市场举办过土布运动大会、提灯晚会等活动,倡导国货。1937年“8·13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老城厢,第一把火就将抵制日货的蓬莱市场烧个精光,但国人没有被吓到,时人唱道:“国有蓬莱,自有民族豪情万丈;家住蓬莱,丹田国歌气贯九天。”
这些特别的习称、路名和地标,背后都有故事。那么,老西门又为什么叫“老西门”?据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官民为抗击倭寇侵犯,修筑护城城墙,城墙西大门取名“老西门”。在“老西门”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中,西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个可歌可颂的辉煌业绩:抗倭寇,浴血奋战;兴教育,文风昌盛;闹革命,前赴后继。在上海的发展史上书写了壮丽诗篇!
其实,老西门有不少“上海之最”。老西门的地域面积为1.24平方公里,不算大,但拥有“上海之最”可谓不胜枚举,如上海市区唯一的儒教圣地文庙,又称“孔庙”,是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筑群,也是老城厢著名的现存名胜古迹之一,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这里曾诞生了敬业、龙门、梅溪、蕊珠等闻名上海的四大书院。可人们不知道,老西门还是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几何原本》给了这门舶来的学科一个叫做“几何”的中文名字;《农政全书》堪称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农业科学巨著;《崇祯历法》虽然引用的是皇帝的年号,实则却在介绍西方的历法……这些著作的编撰者徐光启,不但是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担得起“学贯中西”之称的大家。
而要追溯徐光启的人生足迹,就不得不提他的“故里”老西门。他出生于上海城南太卿坊徐氏祖宅,祖宅原有三进院落,今天位于光启南路的徐光启祠堂正是昔日祖宅的最后一进,本有九间屋子,分上下两层,人称“九间楼”,1937年,侵华日军炸毁其中两间,仅存七间,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徐光启祠堂不远,黄家阙路36号,留存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的故居旧址。1918年,他创办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倡导“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理念,开启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从1913年到1937年,黄炎培一直住在老西门黄家阙路36号,这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住宅。旧居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黄炎培夫妇和女儿住二楼东厢房南侧顶间,子孙住二楼东厢房外间,吃饭、会客在东厢房楼下。
老西门被称为“文盛之地”当然不是随意得来。诗人朱姗姗为老西门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到人杰地灵的老西门,我总能看到一个古老的背影,依然在追溯真理、探求科学,遥远而亲切,在前方飘然而行……”
除了徐光启和黄炎培,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现代教育家叶企孙等都在老西门居住过。现代著名教育家吴若安、中国早期女子体育教育创始人之一王季鲁、著名妇产科医学家王淑贞、冠生园创始人冼冠生、乔家栅点心店的创始人李一高等等,都曾在此创业或工作,为老西门留下丰厚的人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