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芳:熟悉的陌生感,说起来很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浅和深,难和易,最难的是度的把握。这次的题库专家大部分是和我们一起从第一季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今年最大的进步是开始玩起来了。他们非常开心地说自己是“坑神”,不再是单纯出题,而是在给选手“挖坑”,乐在其中。我相信如果出题的人能把出题、解题当成游戏,其中的乐趣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在文本知识和诗词故事之间,今年我们更偏向后者。因为情感的故事、诗人的故事是最容易和当下生活产生关联的。
新闻晨报:出题专家变得爱玩了,主持人董卿和四位嘉宾老师有什么变化?
颜芳:我觉得他们全部都进步了。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是让每一个在其中的人都变得更好。刚开始,他们会拿捏说话的分寸,会考虑什么内容是传达知识,什么内容是和老百姓对话,但现在他们的表达浑然天成,用特别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诗词的价值、理念、知识聊出来了。他们真正成了朋友,把长时间以来学术中、生活中获得的阅历,变成了点评。对观众来说,他们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是人生的指引,但又不是所谓的“鸡汤”。这些话都是原创,不是网络上搬运来的,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而来的智慧表达。
新闻晨报:点评不仅不能搬运,而且还不能提前写好稿子。
颜芳:对,他们的点评看似轻描淡写、信手拈来,但背后有大量的功课、思考和人生的积累,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琢磨的。
新闻晨报:今年节目设置了少儿团、青年团、家庭团、百行团,让观众看到了诗词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最初是否有这方面的考虑?
颜芳:选择分组,主要是希望有更多人参与,把更多的机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当然,同一首诗,每个人读来感受都不一样。我们还是六七岁孩子的时候,读“春风得意马蹄疾”,和真正经历过高考以后读,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后来,诗词也和各个分组产生了化学反应,让同样的诗词有了不同的绽放和感触。
颜芳:从节目本身来说,第二季以后,大家更了解我们了,节目的号召力、在社会中的反响,帮助我们找到散落在民间、卧虎藏龙的高手。另外一方面,谈到诗词的诗意,谈到人们对诗词的理解,我们相信普通人身上能绽放出更多的光芒。学生在知识上有优势,但百行团中的选手,会以更多的人生阅历“磨”诗词,对诗词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新闻晨报:选拔的时候,会更侧重有故事的选手吗?
颜芳:我们是层层选拔的,其中诗词肯定是基础标杆,如果有人生的故事、有行业阅历,肯定加分。对于故事,我们的标准是必须真实、跟诗词有关,缺一不可。你的人生、你的故事一定是因为诗词才更加与众不同,否则为什么要来《中国诗词大会》呢?同时我们不要刻意的苦情或者个性,每个人带着真实的、想要分享的阅历而来,自然会绽放出光芒。
新闻晨报:像首期的“无胃人”夏鸿鹏让人觉得感动,但不煽情。
颜芳:是的,他有时会回避让自己变得脆弱的往事,毕竟那是他人生很大的一个坎,整个胃都切除了。但我们在他脸上能一直看到阳光,有一种力量在故事里。
新闻晨报:杀入总决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是观众非常关注的,谈谈对他的印象?
颜芳:他有特别从容淡定的心态。论职业,他不算非常特殊,有很多像他一样普通的工作者。之所以能够给大家留下印象,一方面是大家没想到他的诗词储备这么好,一方面没想到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比如他很多年前买不起书,在书店背书的经历,是很感人的。他一直坚持,风里来雨里去,把诗词当成乐趣和滋养,是我们最感动也最看重的地方。
新闻晨报:今年还新增了纪录片《诗词来了》,让大家看到很多选手背后的故事。
颜芳:《诗词大会》不是一档纯粹的诗词比拼,它是关于人生和人心的节目。但在比赛的框架下,很多人的故事被牺牲掉了,很可惜。百人百相,百人团中感动我们的故事太多了,所以我们做了伴随式的纪录片。这就像北海的白塔和倒影,浑然一体。你看了节目,想了解这个人的故事,纪录片告诉你他如何成长,告诉你节目中不过瘾的地方。
颜芳:没有,每一季播完,我们所有人都是清零的状态。报名下一季,你依然要通过层层选拔。像彭敏、陈更,一方面他们对节目有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们确实在过去的一年有进步,愿意和大家分享。他们和所有的新人一样,是通过选拔才被选上来的。从整体上说,第三季95%都是新人。对于曾经参加过的老选手,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蜕变、成长和进步。或许,明年我们还能看到小子杨又来参赛了,长大了。我们会为选手们的变化鼓掌、高兴。
新闻晨报:说到选手的成长,《中国诗词大会》一再引发对少儿学诗词的讨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颜芳:看到这么多孩子,我非常开心,我的孩子10岁,也是这个年龄段。从他身上,我发现你很难强迫小朋友去做什么事情,尤其是诗词,要发自内心喜欢,才会乐在其中。
我们的确发现很多孩子因为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发现诗词这么有趣,也会主动玩飞花令,对诗词有了向往,这是我们很高兴的。但我也觉得一定要把握好学习诗词的度,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过度夸大,让它成为新的负担。任何一个东西把握好度,就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新闻晨报:“人生自有诗意”这句话随着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怎么看待普通人和诗词之间的关系?
颜芳: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说“人生自有诗意”,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风花雪月。但做了《诗词大会》之后,尤其是看到普通人身上的诗词故事、缘分,才发现诗词是最接地气的。它是古人的情感浓缩,也是现代人的,只是用最经典的词语、最经典的表达方式组合而成,所以那么朗朗上口,让大家愿意吟诵。
我始终相信,诗词一点都不远,它就是我们的生活。那些真正能让你感受到诗词魅力的人,一定是最热爱生活,最愿意分享内心情感的人。真正了解诗词的人,是不断在感悟生活的,他知道诗意就在泥土里,在生活里,在我们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之中。
新闻晨报:《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成为一档全民关注的节目,怎么看待各方评价?
颜芳:任何一档节目,能让大家念念不忘,对创作者来说已经非常有成就感。不管别人是以更苛刻的标准等着批评你,还是以更期待的心态等着惊喜,这样的观众都是我们的收获,说明节目有了社会影响力,大家愿意看到你。如果有一天,大家把过年新春时看《中国诗词大会》看成一种新年俗,这对我们来说,比任何数据、任何表扬都更重要。我非常欢迎、期待方方面面的评价。
新闻晨报:那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怎样的反馈?
颜芳:我们得到最多的还是鼓励和期待,希望我们能够坚持。当然也听到很多人为我们担心,比如走到今天,节目还能做什么?未来节目会不会找不到初心了呢?
其实每一季我们的创作都很痛苦,像左手跟右手博弈。我们的对手是自己,每一季都在和过去比,是否有一点点的进步?这一点点的进步有没有偏离本来的轨迹?我们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希望能坚守自己的最核心的理念。当然,新一季肯定还是更多的开拓和努力,否则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过意不去。
新闻晨报:目前下一季已经开始筹备了吗?
颜芳:是,没结束就已经开始想下一季,看本季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在复盘——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可以怎么提升。遗憾一定是有的,比如有一些精彩的人物因为报名时间、手速或比赛的状态等各种原因,很遗憾没能更多地出来。下一季,希望我们能走得更远,更广泛深入到生活中去,挖掘卧虎藏龙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