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镇丨深藏不露的太平弄有些什么故事?等您一起来探究!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4-18 13:10

话说周浦太平弄

■1948年太平弄航空图

提起周浦古镇,稍有了解的人脑海里马上会联想到一连串的地名,如大街路、竹行街、椿樟街、钥匙桥、关岳路、南八灶、东八灶、永定寺等。在镇中心咸塘港东侧连接周浦小学与大街路之间,在大街路向东过了大济桥后,有一条窄窄的弄堂,这便是“太平弄”。太平弄实在过于狭窄,窄窄的弄口也就二三公尺宽,老早时两部脚踏车迎面交会,肯定会晃一晃。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垃圾桥”高处往东看

进入弄堂两边都是高墙深宅,人称“石墙门”、“高壁脚”,这些厚厚的山墙上端,究竟是苏式的观音兜还是徽式的马头墙,现在想来已然模糊,等到我开始关注起周浦镇的老建筑时,太平弄已经被拆得精光了。太平弄西面的一段路上没有几扇门,可见都是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继续向东要近刷布场街时,沿街的房屋渐渐地低矮,门户也多了起来,尽管也都是有些历史的老房子,毕竟离开闹市稍远, 各家的家境显然要差一些。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垃圾桥处往东看

周浦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古镇区内遍布着深巷古宅,高墙窄巷是老周浦的建筑特点之一。在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经济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周浦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繁荣发达,水系丰富交通便利。各地的商人和达官纷纷迁至周浦定居,颇有海纳百川之势,由此形成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特色建筑,太平弄当然也不例外。

太平弄这个名字的起源,各种资料中找不到确切的记载,也因为历史过于久长而难以考证。周浦镇上的地名,或者以居住着的巨姓大户来命名,如陶家弄、龚家弄、薛家弄等;或者以街上主要的行当和经营商品来命名,如竹行街、油车弄、衣庄街等;还有直接以所依河道来命名的,如张家浜、赵沟浜、网船浜等;当然也有以附近寺庙来命名的,如城隍街、观音弄、水神阁弄、小云台街等。太平弄却比较特别,是以吉祥词来命名的,周浦镇上好像再也找不到第二条,总之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古时人们对起名还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街比弄更宽大更热闹。街市街市,有商铺店面的才能称为街。里弄里弄,人们以居住为主的出入通道称为弄。太平弄上没有店铺,两侧皆是民居,不过同样的居民,不尽相同的经济实力在各自的住宅上还是能体现出来的。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刷布场街口处往西看

太平弄的完全消失还没有多少时间,在2005年版的周浦镇志上还有对它极为简单的介绍:太平弄。东至周浦镇小学,西至竹行街。其实更早前的介绍或许应该是这样的:太平弄,位于周浦镇闹市东部,东西走向,东始于娘娘庙,西至跨咸塘港的大济桥,与大街路对接。太平弄中段向北还有刷布场街的南口,向南有通向赵沟浜的无名小弄。简短的介绍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提到的周小,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百年老牌学校,求学其中的学生何止成千上万,还有众多的老师,凡在周小读过书教过书的每一个人恐怕都绕不开这条正对着校门的太平弄。

令人意外的是,时至今日周浦小学的地址竟然还是“太平弄2号”。竹行街是周浦镇上横贯南北的最长的老街,它所依托的咸塘港即为周浦镇的南北市河,其名气和影响要比太平弄大许多,甚至有记录太平弄上最西侧的居民门牌却是竹行街102号,如果这样算来本来就不长的太平弄就又要短一截了。大济桥为周浦众多的古石桥之一 ,也是昔时周浦镇的主要地标之一,由于当地口语谐音关系,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垃圾桥”,其始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之前更早可能还是木桥,消失于1982年的市河填埋。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周小门口往西看

至于俗称娘娘庙的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正式的名称据传为碧霞庵,还曾经有或者改为施相公庙、讲约所、鲁班阁等,历代是周浦古镇的社区文化中心了,据说周浦小学曾经有直接被称为“娘娘庙小学”的时期。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周小门口高处往西看

查询周浦的历史,倍感意外的是,连接周小与竹行街的貌不惊人的太平弄,竟是文献中最早出现并且保持至消失的老地名。短短的太平弄总长不过150米左右,但是其历史是周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中大致了解它的确切记载可以追溯至明代以上。在南汇县雍正八年(1730年)出版的第一部县志《分建南汇县志》的邑镇介绍中,提到的周浦地名中除了一些河道桥梁寺庙外,街路之名唯有太平弄与郑家弄和陶家弄三处,其余则都以东南西北方位来表示。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南汇县新志》中,周浦已是“居民稠密,为通邑巨镇”,提及的街路名依然寥寥无几,太平弄位列在前。

这太平弄,相信不同时期不同居所的人,对于它一定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特别是曾经居住在太平弄的人,对它一定会有特殊的感情。但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尽管走过了无数次,只不过是一个匆匆地过客,没有进入过太平弄内的任何一户人家,对弄堂内家家户户丰富多彩的故事,喜怒哀乐的人生知之甚少。

要说在太平弄的高壁脚内,最出名的应该是周浦有名的朱姓大户,其祖上朱庭秀于清初由沈庄迁来周浦定居,后期地址为太平弄52号。到民国初期的当家人是朱云溪,光从他的一系列头衔上就能看出他是何等一个人物了,有农业部名誉咨议、仁和典当行掌柜、万缘堂董事、上南汽车公司监察、周浦市董事会名誉董事等。他募集巨资改太平弄竹行街为石路,小时候我们还走在满是石条铺就的街路上,这些石条就是朱云溪募资铺就的。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朱惟恭(朱太忙1895~1939),更是闻名沪上的文人,曾任上海大东书局及大达图书公司编辑,爱好搜集乡邦文献,为家乡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网上很容易能查询到他的简历和校注的无数老版书籍。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西口的大济桥“垃圾桥”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弄西口的“垃圾桥”在解放周浦时是一个重要节点,太平弄也是解放军进入闹市的主要通道之一。《周浦镇志》记载:在1949年解放周浦的战役中,5月15日,敌军设置的一个机枪火力点在大济桥西堍北侧一家蛋行二层楼上,其火力相当集中,曾嚣张一时,封锁了竹行街、衣庄街、椿樟街、大街路、太平弄之间通道。当中国人民解放军9兵团所属部队战士沿太平弄、竹行街向大济桥进军时,一度受阻。不少战士中弹牺牲。要前进必须搞掉这个火力点,如果用炮轰或者用炸药包来解决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人民军队一心为人民,为尽量减少损失,没有这样干。当时,有名解放军战士(一说是名女战士)目睹敌人机枪扫射之猛,疯狂之极,就纵身跃入市河,悄然涉水至蛋行楼房的背后,机智地攀登上楼,一举将两名敌军机枪手击毙,扫清了前进的障碍。战斗至9时许,除一小股顽敌还死守浦建公司三楼作垂死挣扎外,所有国民党军队全部肃清。

■五六十年代太平弄两侧的高墙深院

周浦号称是千年古镇的"小上海",一度享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的美誉,镇区是由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大街小巷组成,其中也包括这条处于闹市东部历史悠久的太平弄,随着古镇改造的兴起,在本世纪初太平弄已经与大部分古迹一起彻底消失。

今天的周浦已很难再称之为古镇,或许周浦的建制还在,人气如常旺盛,商业依然发达,但这十多年来,镇区的风貌真正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窄窄的太平弄已由宽阔的中大东街所代替,尽管如此 ,我想周浦镇千多年集聚的雄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不会轻易消失,经过有识之士的努力后还可以发扬光大。

■2016年太平弄东口的周小

来源:周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