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化边缘性让上海可以做出大胆的建筑


作者:吴正彬
编辑:吴正彬
时间:2018-05-04 15:03

5月3日,上海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六十五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上海百年建筑与建筑师”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在本次讲座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常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几位建筑学大咖都围绕“上海近代建筑与第一代建筑师”做了精彩的演讲。

海派建筑的风格到底是怎样的?上海这座城市对于西方建筑师而言曾有着怎样的地位?很多海派建筑的设计为何显得奇葩而大胆?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解读“海派建筑文化和外国建筑师”的?

海派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超乎想象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介绍,上海的建筑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风格都能找到,这种多样性一直都是超越我们的想象的。用西方艺术史来解释,上海建筑的风格,如果用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哥特风格等来对应,又能对应,又很难完全对应。

“所以,按照艺术史的描绘,上海可以说很少有正宗的风格,但是这不等于上海的建筑不好,我觉得这就是上海的特点。”卢永毅如是表示。

据介绍,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呈现出来的多元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只能用建筑文化的一场革命来描述。它几乎覆盖了从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建筑以及中国传统复兴约1500年间的各种风格演变。

上海培育了很多有名的西方建筑师

在演讲中卢永毅表示,就海派建筑而言,像邬达克以及赖安洋行其下的一些建筑师都是负有盛名的,当初他们来上海的时候都很年轻,后来却名声大噪,其实是上海这个地方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开放的文化养育了他们。

“这些有名的建筑师,其实都是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做出怎样优秀的作品,但来到上海后却做出了很多杰作,这些杰作还被他们自己国家的杂志刊登出来。比如邬达克的作品,其体现出的是一种多样性的应变,邬达克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每一种风格都做得非常的杰出,他在上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所以我认为,是上海这座城市培育了他们。”

文化边缘性让上海可以做出大胆的建筑

据介绍,上海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它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进建筑设计中。外来建筑风格移植进入上海,一般都要进行改造以适合在上海的居住及审美习惯,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特色。

在外来建筑风格移植进入上海的过程中,像沙逊别墅、马勒别墅等一批“大胆”而“奇葩”的建筑相继诞生。在一些人看来,像沙逊别墅、马勒别墅这样的建筑,原本不是应该坐落在园林里或者郊野中吗?为什么它们能坐落在上海的闹市里?

卢永毅认为,不管是对中国人而言,还是对西方人而言,上海这个地方一开始都是处于一个文化边缘,这种边缘性让它可以做出非常奇葩的建筑,比其他地方要大胆。比如说马勒别墅这种建筑,在西方,在欧洲,可能只会在园林里或者郊野中做一个,因为它很奇怪,而在上海就可以在城市里做,而且还能把各种东西都融在一起。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