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价值连城的宝贝!11艘中外沉船240余件原装精品明起在沪集中展示


作者:钟晖
编辑:吴正彬
时间:2018-05-07 19:27

一件件从古代沉船里打捞上来的“宝贝”,为观众生动呈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5月8日起至8月7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将举办“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以沉船中的文物以及古代贸易瓷器为展品,汇聚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等全国七省二市共计22家文博机构的240余件套文物精品,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沉船文物及贸易瓷器大展示。

今天下午,周到君先睹为快进行“探营”,发现该展览与其它“海丝”主题展览不同,以“沉船”为切入点,将出水瓷器为重点展示对象。这些瓷器有的是唐朝至清朝时期的外国商人在中国所购买,也有中国在国外运回的器物,因发生沉船事故而长期“石沉大海”,被打捞上来后成为“出水文物”。

此次展览通过文物、场景、图版以及高清投影、二维码、触摸屏等科技手段,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瓷器贸易、造船技术、西方航海仪器等进行具体介绍,并延伸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体展出了越窑、长沙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元青花、广彩瓷等珍贵贸易瓷器,讲述了“黑石号”“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等11艘沉船故事,看过之后可以加深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和深刻内涵。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张东苏特意介绍了两件最珍贵的展品:一件是元朝的青花瓷——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由南京市博物总馆藏,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梅瓶看上去胎质坚致,端庄秀丽,其瓶口外壁饰杂宝纹,肩饰缠枝西番莲,器腹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瓶上还有缠枝牡丹、蕉叶瓜果、孔雀牡丹、麒麟凤凰、海水鱼藻等植物动物纹呢。”张东苏说。

还有一件珍贵文物是“唐朝波斯绿釉陶壶”,当时是从波斯地区直接引进到我国的,成为唐朝与外国进行商业交流的明证。目前国内类似“唐朝波斯绿釉陶壶”这样完整的同类器物仅有4件。

值得一提的还有, 展会上为观众讲述了11艘沉船的打捞故事,不仅将国内著名沉船几乎“一网打尽”,而且还涉及来自域外的“黑石号”等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史无前例的大集结。其中有一艘“黑石号”沉船,1998年被德国公司打捞,出水陶瓷器、金银器、铜镜等文物共计67000多件,本次展览展示来自黑石号的沉船文物12件,均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黑石号’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是一艘阿拉伯双桅商船,经推测,它应当是从扬州港出发,目的地可能是伊拉克港口城市阿尔巴士拉,在途经勿里洞海域时触礁沉没。”此次展览项目负责人毛敏告诉周到君。

还有一艘“华光礁Ⅰ号”,为南宋前期沉船,发现于1996年,是中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也是首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出水文物计1万余件,其中陶瓷器8000余件,主要为青白瓷、青瓷、酱釉瓷等。据推测,该船从泉州港出发行至西沙群岛华光礁附近时,突遇强风大浪,被巨浪整个托起抬入礁盘内,船体碎裂而沉没。此次展览展示来自华光礁一号的沉船文物11件,均来自海南省博物馆。

周到君还看到来自“万历号”沉船的文物9件,均来自广东省博物馆。2004—2005年期间该沉船被打捞,船内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其出水瓷器重达9583公斤,出水瓷器大部分是被称作“克拉克瓷”的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万历号”是往返于澳门、马六甲、印度果阿和马尼拉之间的葡萄牙商船,因爆炸而沉没,可能与荷兰人企图称霸马六甲地区,驱逐葡萄牙人有关。

此次展览所展示的贸易瓷器约20种以上,涵盖了从唐代至清代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类。例如唐代的越窑和长沙窑、宋代的景德镇窑和磁灶窑、元代的青花瓷和龙泉窑、明代的漳州窑和德化窑、清代的广彩瓷和徽章瓷等等,其中许多展品都是一级、二级文物,是外销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最后再来看一波美图吧: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