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以来,最热门的电影无疑是刘若英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目前该片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2亿元,“奶茶”也因此成为华语影坛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伴随着亮眼票房数字的,是影片引发热议的诸多话题,比如影片本身关于“前任”“北漂”“回家过年”等爱情亲情的探讨,银幕外,“异常退票”也仍在调查中。
周到君在此前有机会和刘若英聊了聊,别人说了那么多,来听听“奶茶”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能把我自己相信的东西借由电影传递给别人,我觉得幸运。”至于那些争议和风波,奶茶说,她从不后悔当导演的这个选择,“我肯定有不足,我也觉得被质疑是好的。”
因为“伤心的歌比较容易被记住”
《后来的我们》上映九天,票房突破12亿元,位列今年国产片票房排行榜第四位,仅次于春节档的“三巨头”。
然而票房一路飘红的同时,影片口碑随着争议四起一路下滑,豆瓣评分从开画时的7.0分降到了如今的5.8分。
实际上,影片前半部分,尤其是井柏然与周冬雨角色青涩时期的北漂生活以及回家过年的确情节被许多影迷称赞很接地气,也贡献了许多“自然不尴尬”的笑点。
然而,随着影片进入后半程,重逢后男女主人公在雪地里、在车上开始念起了“歌词般”矫情的台词,如“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后来我们是否学会了如何去爱”。
对此,刘若英坦言,她第一次做导演难免会有些经验不足。
“关于电影台词,确实有一些东西需要尽量讲清楚,所谓矫情的部分,我承认有一点矫情,这可能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我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感觉这样念还蛮顺的,但不见得我念着顺就会适合所有演员。”
当然,让许多影迷最不能理解的,便是故事里男主角见清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另一半却不是当年一起经历过风雨的女主角小晓。
片中,见清在分手后发愤图强买了房,在自信终于能够给对方物质上足够的安全感后,希望能够与小晓复合,然而小晓却拒绝了他,并称对方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段情节也引发了男女影迷之间的“大战”,有人觉得女主角很作,也有人“感同身受”,为两人的错过流泪。
对于这样的情节设计,出演见清父亲的田壮壮曾说过自己的看法:
“这世界上有三个不理解,父母和孩子互相不理解,男女互相不理解,老公老婆互相不理解。其实很多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因为不理解却又想知道想给予,才有这么多情感纠葛。”
这样的“不理解”,到了唱过那么多首“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的伤感情歌的刘若英心里,便成了生活的真谛,“在一起的时候只要是真心真意真的在爱,就都会有遗憾。遗憾就是生活。”
即使跌跌撞撞的,遍体鳞伤,“奶茶”仍然相信爱情,会记得它的美好。“我为什么会愿意为它伤心,就是因为它曾经那样让我心动,让我快乐。”
同时,她也不讳言,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伤心的歌比较容易被记住,同样的“两人没在一起”的爱情片更容易引发关注和讨论。
“这个故事在回忆前任的美好,但我希望正在谈恋爱的人会觉得想握住旁边的的人手,要一起坚持。没在一起孤单的人可以借此得到陪伴和释怀。”
“我的不足让观众没有代入感,他们才会冷静批判角色”
除了对主人公爱情抉择的探讨,有些影迷对于《后来的我们》男女主角重逢后如一起开房的行为也颇有“微词”,有些人觉得见清不是很地道,“三观不正”。
其实“三观”这个话题,这两年似乎总是出现在一些关于“婚恋”“出轨”题材的影片周围。关于影片传递价值观的问题,许多影评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比如柏小莲完全不能接受把三观要求放到电影里:“三观这个棒子只有打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正不正。”
梅雪风则表示,影片和人物的三观是两回事,“本来你看电影就是要看一个跟你自己不太一样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就叫三观。你如果看的都是跟你自己完全一样的,你就渐渐不会有耐心听跟自己不一样的声音,最终所有人的观点越来越窄。”
回到《后来的我们》,“三观不正”的“指责”实在是在刘若英的意料之外,“我在跟编剧们创作剧本的时候,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没想到会被说三观。”
对此,“奶茶”也自我检讨了一番:“我觉得我在拍的时候可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看的时候没有代入感,没有跟这个角色一起着急,所以才能冷静客观地批判或者评价它。”
在刘若英心里,最重要的是希望观众们能够真的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
“如果你看了电影还是觉得有问题,我也愿意接受,如果你都还没有看电影,因为别人说你就说它有问题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电影是拍给大家看的,我们很诚心诚意地做了一个我们相信的东西,我们已经获得很多了。”
“三观是在不停地成长与不停地领悟的,是自己的看法,电影讲的也正是两个主角的成长。”这是田壮壮对“三观”的解读,刘若英也同样相信所有行为来源于立体化角色的原生背景与内心成长。
“我自己在过去做演员的时候常常问导演说,这个角色是哪里来的,很多导演说这不重要,但我觉得不知道的话就是两个外星人在谈恋爱。每一个我相信的角色,都是来自于一个原生家庭,是有生活背景甚至有生活压力的。所以你来自哪里、走过的路、听过的话、爱过的人、失去的东西、得到的东西都会反映在你的人生价值观和做出的选择里。”
刘若英说,她做导演当然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才会引起这么多讨论跟质疑,“但它是电影,我觉得被质疑也是好的。”
“感受到爱和保护,一点都不后悔”
在这部话题作《后来的我们》之前,提到刘若英,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歌手,火遍大江南北的《后来》至今高居KTV点歌热门排行榜。实际上,“奶茶”同时还有好几个身份——演员、作家、词曲创作者等等。
刘若英透露,十年前她在做演员的时候就很喜欢幕后工作,喜欢与编剧沟通,但那些是出于做演员的好奇心,并非开始就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做导演。
如今真当了导演,并非因为跟风“跨界热潮”,而是这么多年来有很多朋友劝她去试一试,直到《后来的我们》才感觉时机终于成熟了,“天时地利人和”。
“不同的身份,一样的是把我相信的东西借由不同的媒介传递给别人,我觉得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在做不相信的事情。”
在“异常退票”事件还未爆发的首映当天,得知预售票房火爆又捷报频传后,刘若英曾说,她以前其实对票房高低并没有什么概念,最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这个团队所有的凝聚力和爱,“最珍贵的应该是团队每一个人。”
如今,刘若英头上已经冠上了“华语影坛票房最高女导演”的名号,同时围绕着影片又有如此多的纷纷扰扰。“奶茶”最希望的,是电影能够回归到电影本身。
同时,她的初心仍未改,“我很高兴我做了这件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感受到了太多东西,尤其是爱,大家对我的爱和保护,是超乎了所有的一切。所以这次做导演,一点都不后悔。”
针对“异常退票事件”,刘若英工作室官方微博在4月30日晚发布了声明,而刘若英本人的微博并未转发此条回应。从宣传期开始至今,“奶茶”在微博上晒友情、晒影评、晒物料。
上映前夕,连轴转跑路演的刘若英就告诉周到君,在宣传期结束后,她只想当“白痴”、当妈妈、和儿子一起当“孩子”,“之后微博上发出来的只会有美食、美酒和美景,不会再有’后来的我们’这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