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街道丨仓城拾记之一:话说仓城的前世今生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5-08 10:34

序言: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系列专题之第一篇

话说仓城的前世今生

■ 大仓桥(原名永丰桥)

去岁末,仓城大雪。独上大仓桥,望市河上下,惟余莽莽,老城内外,白屋苍苍。

■ 市河(古称秀州塘)

踏雪独行,又有几人知晓,这大雪覆盖之下,竟藏着多少令人千古一叹的繁华与沧桑?

■ 大仓桥上的石狮

时光倒流,回到数百年前。

那是明朝一个普普通通的立春时节,也是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桥下淌过的依然是这片河水,而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 大仓桥

松江老市河上,上百艘船只首尾相衔,密布水面,从大仓桥一直连绵至云间第一桥。只待仓城开仓,满载漕粮,整装待发,浩浩荡荡。全城官员、百姓汇聚,祭江亭设祭,仓王庙拈香,祈求开仓吉利、漕运成航。看那船头号旗招展,市河两岸楼阁林立,仓城内外人声鼎沸,更有名家戏班连唱三日,如此光景,可谓盛世。

明清五百年之间,每逢漕运时节,盛况年年如此。这情景,就是繁极一时的仓城。

■ 仓城影视基地内的仿城楼

仓城,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中心和漕运始发地。

漕粮,就是税粮,旧时给朝廷上税不是交钱而是主要交粮;漕运,就是通过水路将漕粮运至京师。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为“国家命脉攸关”。

那么松江府的漕粮在全国占据什么位置呢?古有说法“苏松赋税半天下”,《大明会典》载:苏州府漕粮69.7万石,松江府漕粮23.3万石,两府征额就占了全国400万石的近四分之一。苏一府可抵浙江一省,松一府可抵湖广一省。而松府面积只有苏十分之三,因此天下赋税“莫重于苏松,而松尤为甚”。

可以说,松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之一,而这仓,就是位于大仓桥南堍的仓城。

■ 大仓桥上俯瞰水次仓关帝庙(又名灌顶禅院)

所谓「仓城」,储粮而为仓,围仓而筑城。起初,有仓并无城。

松江府的第一座漕仓,始建于公元1433年的大明宣德年间,于府城西谷阳门外,老市河大仓桥南,名为水次西仓。

■ 雪中的水次仓关帝庙大殿


后因倭寇贼盗侵扰不断,于是修筑仓城。仓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楼伫立,城墙高耸,城内仓廒成片、巷道纵横,城外四濠环绕、舟楫如梭,另有瓮城相拱卫,大有固若金汤之势,成为松江府城西部的一座子城。

■ 清后期松江府漕运仓城鸟瞰示意图

仓城修筑大事记

◎ 明宣德八年(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于府城西谷阳门外大仓桥南端建水次西仓,同时于府城东南五里处建水次南仓。为什么都是择水而建?当然是便于漕运,水次就是水边码头的意思。两仓建成后,开始并无城墙固守,只是环以水垣相护。

◎ 嘉靖后期,倭寇侵扰愈发猖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倭寇90余人直抵府城南门,焚水次南仓;四月,又800余名倭寇自闵行窜抵西仓,将秀南桥至小仓桥一带房屋延烧殆尽。

◎ 倭患平息后,漕运大仓的修建已时不可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华亭知县聂廷璧将水次西仓和水次南仓两仓合一,并于水次西仓筑城。城墙周长2里,高1丈8尺,置陆上城门四座;墙外四濠环绕,宽6丈、深3尺余。仓城规模始成。

◎ 明崇祯八年(1635年),松江知府方岳贡大兴土木、再固仓城,增高旧城垣,增置城楼,建四门(仓东门、仓西门、仓南门、仓北门)以通出入,分街道(东西两条、南北一条石皮街)以便往来,后又在大仓桥和跨塘桥之间建一瓮城,固若金汤。至此,仓城成为当时松江府城西部的一座子城。

松江秦时建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漕运兴、仓城筑、商业盛,明代的松江城达到了她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不仅是“赋税甲天下”的鱼米之乡,而且是“衣被天下”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成为东南一大都会,“东南雄郡四,而松居一焉”。

■ 松江市河

古松江有十里长街,唐宋以来便是松江最繁华的地段,名为郡治大街。明崇祯《松江府志·街巷》中载:“郡治大街,西自跨塘桥以东,东自华阳桥以西,贯府县两治之前,曰大街。”松江人俗称为“东到华阳西跨塘”,也就是今天的中山路。

郡治大街的西段,从秀野桥到云间第一桥之间,旧时称西门外大街,即今天的中山西路,位于仓城区域老市河的北侧。

■ 市河北岸的中山西路

■ 市河南岸的秀南街

一城、一河、一路,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风徐来、水波兴,卷起了仓城数百年的历史烟云。

■ 清后期松江府漕运仓城鸟瞰示意图(局部)

因水而生的仓城,市河横贯,百水相接,有《云间竹枝词》云:“郎来不用青骢马,双桨穿城一水通。”河上桥梁密布:秀野桥、秀塘桥、秀南桥、年丰人寿桥、大仓桥、跨塘桥(云间第一桥)……凡人烟稠密地段,每隔四五十米必有石桥或木桥横跨,将市河两岸连成一片。

■ 秀南桥

■ 年丰人寿桥

■ 大仓桥


■ 云间第一桥(又名跨塘桥)夜景

想当年,康熙皇帝南巡,驾临松江,在云间第一桥北滩的祭江亭停舟泊岸,登上桥头,望一城内外名园错综、甲第入云,市河两岸民屋依水、鳞次栉比,三滩地界店肆林立、百业杂陈,四方城内寺观如烟、香火繁盛。眼前此情此景,相信康熙爷脸上定是挂着微笑的,再到秀野桥滩品上几尾誉满天下的四鳃鲈鱼,其美味难怪让康熙对松江流连忘返,一生中六次南巡就有两次到访松江。

■ 松江颐园(享有沪上“十大名园之一”的美誉)

流水不舍昼夜,浪花淘尽英雄。数百年仓城,可谓是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有明朝御史冯恩,家住跨塘桥西,直言敢谏而下狱论死,时称口、膝、胆、骨“四铁御史”;有清代松江第一位状元、也是松江最后一个状元戴有祺,于云间第一桥处建“可园”,今有地名“花园浜”沿用至今;有乾隆时大书法家张照,常为乾隆皇帝代笔,家住秀野桥西,闻名天下的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就出自张照的手笔;有历史上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第一审县官许嘉德,其宅葆素堂位于今中山西路上,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至今保存完好,为现存松江明代最大的厅堂建筑。

■ 葆素堂

有家住跨塘桥北花园浜的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起事兵败后夏允彝自沉于家中松塘殉国,其子完淳于南京狱中慷慨问死,年仅十七;更有“云间三子”之首的陈子龙,明末清初江南之风云人物,抗清兵败后在被押往府城途中,过跨塘桥而投水殉国。

■《云间邦彦图》中陈子龙画像

现近代有昆曲名家俞粟庐、俞振飞父子、教育家何东、体操教育先驱王季鲁、书法家王绍文、剧作家文牧等;还有清末外交官雷补同、新中国第一代图案学大师雷圭元和有“民间大使”、“世博之父”赞誉的蒋一成先生等。此间人物,可谓璨若星河。

风起云涌,历史的洪流终究是挡不住。清咸丰元年(1851年),漕运改为海运,仓城漕运渐趋停歇。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折为白银,漕运制度宣告废止,历时2000余年的漕运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兴也漕运,衰也漕运,仓城由此转为衰败,仓廒荒废为朽木,城墙拆卸为砖石。民国8年(1919年),有着480余年历史的仓城城墙被拆除殆尽。更历经太平天国、抗日战争数次战火的焚毁,至解放前,仓城已然千疮百孔,风华不再。

■ 仓城一处残破的民居

遥想明代云间第一桥建成之时,桥赋有云:“穷途之泣,不闻于阮籍”,说的是竹林七贤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阮籍常常独自驾车,漫无目的出游,直到前方无路可走时,就痛哭而折返。而这云间第一桥,河风扶我再登临,望古浦塘以西,往日的浩瀚大泽已成烟云;古浦塘以东,繁华一时的仓城已成残垣,谁人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日落跨塘桥

虽历经沧桑,至今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仍保存相对原始的风貌,为松江古城“十里长街”仅存的旧街区,是松江府城文化的活化石。

■ 秀南街民居两面山墙之间的巷道

■ 仓城的松江明清民居

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对上海市松江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了界定。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面积66公顷,位于永丰街道辖区范围内,沪杭铁路以北、乐都西路以南、花园浜路(今仓汇路)以东,西林路以西区域内。南以化工路、松汇西路为界,东以黄墙港、沈泾塘为界。其中核心保护区为:玉树路以东、黄墙港以西,市河与中山西路两侧区域,面积19.50公顷。

■ 松江府仓城遗址(文物保护点)

■ 仓城市河两岸景观

至今,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尚存留有大量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8处,文物保护点118处。

■ 杜氏雕花楼(现辟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 费骅宅(现辟为松江书画院)

■ 杜氏宗祠

■ 颐园内的观稼楼(全国仅存的明代戏楼)

■ 葆素堂前厅硬山顶屋檐

■ 灌顶禅院

■ 修缮后的徐氏当铺(山墙)

重塑历史之记忆,留住水乡之“乡愁”,期待仓城,破茧重生。

来源:永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