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乃朱家角之魂。大大小小的河流穿镇而过,镇上房屋依水而建,角里人家依河而枕。水穿镇、镇浮水,镇内众多的街巷河浜充满了灵气,带“三点水”的地名数不胜数。
古镇区内主要有一“河”(漕港河)二“港”(井亭港、瑚瑎港)三“湾”(三阳湾、轿梓湾、弥陀湾)四“浜”(雪葭浜、圣堂浜、祥凝浜、油车浜),这些“港”、“浜”、“湾”,宛如一粒粒明珠,散落在古镇的各个角落,跳动着文化的因子,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变迁。今天让我们寻根探源,追溯这些老地名的典故……
江南水韵皆入“浜”
雪葭浜:位于镇东市,是市河的一条支流。相传这里本是一片芦苇荡,每当秋冬之交,满眼芦花,洁白如雪,故形象地名之为“雪葭浜”。雪葭浜里的故事真不少——清刑部侍郎、著名学者王昶就出身在此,曾筑“三泖渔庄”,庄内有经训堂、春融堂、蒲褐山房等建筑,现只存“王昶祠堂”旧居数间。
圣堂浜:因浜口原有圣堂庙而得名(现改胜利浜)。浜底原有“关帝庙”,旁有“关帝桥”。浜中因有著名诗人柳亚子建的“福履绥祉”(俗称吃素堂)而名声远扬。“圣堂浜”也曾走过一段填浜、开浜的弯路,现在重新恢复了“潺潺流水、寻幽探胜”的生态环境。
祥凝浜:此处曾有鲁班殿,为平时泥工木匠聚会之处,曾名“匠人浜”,另相传三国东吴大将甘宁墓葬于此,故又名“象宁浜”,后时代变迁,渐变成现名。后祥凝浜填浜成路,现整日车水马龙,这真是“昔日水浑钉螺多,今成闹市繁华地”。
油车浜:位于镇北原聚源全号油坊旁,因而得名。它北通漕港河、南接祥凝浜。过去,西洋淀、昆山杨湘泾、千墩等地的农民,每天运来菜籽,榨成菜油销售,使“朱家角菜油”闻名沪上。如今,这里成为“尚都里”休闲小镇。
水乡镇内几多“湾”
朱家角的民居临水而筑,勾勒出多角、多弄、多湾的独特布局。角里的“湾”,掐指算来,有好几处,如有“疑似到头无路走,转弯又是一条街”的“永丰桥堍湾”,有“远看直通一条街,近看却隔一条河的“阿婆茶楼湾”,但较有名气、有名有姓的有三个。
弥陀湾:位于在二条市河写成“人”字的岸边、原“中观音桥”堍。这里曾有个规模不大的“弥陀殿”,内供一尊笑口常开的弥陀菩萨,因而得名。老古话“弥陀湾,湾三湾”,过去曾形容这里如螺蛳壳的屁股——转弯特多。如今的“弥陀湾”,几经变迁,已成“一湾”,可喜的是,一些有识商家纷纷抢驻,精心装饰,使古老和现代叠加,变成了耳目一新的“艺术湾”:咖啡小屋、临水茶馆、古董小店等,一溜排开,鳞次栉比,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轿梓湾:于美周弄西、北大街中段,弯成S形,九十度转弯,给人以“疑是到了尽头处,拐弯另见一重天”。此处过去为“龚顺昌”烟纸店和“同和”蜡烛坊上下两家店面,两店前原各有根廊柱,每至节日调龙灯时,必在两廊柱间来回穿行,煞是好看,而城隍的轿子到此也一定停住观看,故而得名。
三阳湾:此湾在北大街近放生桥,相传这里最早曾有一家“三阳”南货店,另一说是这地段商业繁荣,大店名店相继开业,故取“三阳”开泰之意,而为名。
朱家角那一角一路、一浜一湾,那一串串代表着历史形象生动的地名看起来有点“俗”和“乡”,但它们却又那么亲切好听、充满地方特色,在彰显历史底蕴的同时,让我们美好的记忆定格在一幅古意盎然的市井风俗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