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的时候想放首歌,下午的会议要记上日程,甚至回答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它都能做到。回家之后才想起来要买洗发水?!没关系,让它买就行了。
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求,抢占这块潜力巨大的智能音箱市场,巨头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自己的产品矩阵。
2018年5月10日,京东叮咚在北京再推两款新品——面向高端市场的叮咚Play和用户教育级入门产品叮咚mini2。
值得一提的是,前者是继百度“小度在家”之后又一款有显示屏的视频智能音箱。至此,京东叮咚率先完成了智能音箱低中高端战场布局。
“我们希望用京东叮咚Play,来开启中国智能音箱的2.0时代”,叮咚音箱生产厂商、由京东和科大讯飞合资成立的灵隆科技CEO魏强说。
在现场播放的叮咚Play宣传视频中,有两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一位职场女性通过前置摄像头,对着显示屏虚拟试妆,尝试不同的口红确认色号之后,直接语音下单购买。另一个,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叮咚Play拍摄照片和视频。
魏强介绍,这块8英寸可触摸显示屏的清晰度能够达到1080P,搭载的广角摄像头能够“隔着3到5米都能清晰捕捉到面部和全身”。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它来点播视频,拨打视频电话等。
对国外智能音箱有所关注的人,不难发现,这一功能与亚马逊Echo Show极为相似。
2017年5月,亚马逊推出了主打视频通话和线上购物的带显示屏的Echo Show,说出“Alex buy soap”的指令,屏幕上会出现亚马逊商城在售的肥皂种类,选择后即能下单购买。
搭载英特尔ATOM芯片是叮咚Play的另一个亮点。在这场发布会上,京东与英特尔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宣布共同进行智能家居技术部署和开发。内置英特尔的芯片,或许将成为中高端叮咚智能音箱的标配。
叮咚Play功能看起来似乎颇为丰富,不过考虑到它甚至高于亚马逊Echo的1899元定价,优惠活动仅有“第二件半折”,最终愿意在购买页面点击下单的用户究竟有多少,还有待时间验证。毕竟,年初百度刚发布的同样带有屏幕的小度在家最初定价也不过1599,还在发布当天即宣布砍掉1000元,降到599。与之相比,叮咚Play的配置和功能是否值得多花的一千多元,也要画个问号。
为了教育用户,在未被完全开垦的市场和中高端产品之间建起桥梁,京东还同时发布了一款入门级智能音箱mini2,定价299元。作为入门产品,mini2也采用了被市场无数次证明有效的“价格战”,即“5月10日-5月18日购买享优惠价79元,数量有限,欲购从速”的套路。
在魏强眼中,中国智能音箱行业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1.0时代,智能音箱只有基本的基本语音交互功能,产品形态单一。
2.0时代,用户会成为核心,产品也将更加多样,摄像头、显示屏、后台的学习算法不是简单的固定化,而是不断迭代,全面升级,人机交流更有温度,有情感。
3.0时代可能会牵扯到各种各样的家庭设备,会“特别像《钢铁侠》电影里的这种场景”,产品能理解,会思考,可以自主迭代。
从巨头们的入场顺序和目前已有的产品阵容来看,京东在智能音箱1.0时代走在了前面。
在美国智能音箱市场被打开的时候,京东是国内最早嗅到风向,并且反应过来的巨头之一。亚马逊Echo推出仅4个月,京东就与科大讯飞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并在2015年年底推出了收款叮咚智能音箱,率先开始布局。
阿里与小米晚一步,2017年7月分别带着天猫精灵X1和小米小爱同学同时进场。等到百度的小度在家和腾讯听听在2018年姗姗来迟的时候,天猫精灵又有了M1,小米小爱有了mini,抢占先机京东叮咚已经有了阵容。
等进入2018年,一个新的风向就是,魏强口中2.0时代的标志之一——显示屏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音箱身上,这让智能音箱的想象空间又大了不少。
虽然,京东希望叮咚Play能够如前辈一样,能够开启一个新的智能音箱时代,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对手们这次步步紧跟,甚至比它先行。
今年1月在美国举办的CES上,百度就展出过一款叫“VS1”的带显示屏的视屏音箱产品。3月,这款国内首个带有显示屏的智能音箱以“小度在家”的新名字开售,主打功能是视屏多方通话、听歌追剧和早教。
同样是在3月,阿里发布了具有视觉识别功能的“天猫精灵火眼”。在第一代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上装个XHolders手机支架,拿出手机,打开天猫精灵App中的“天猫精灵火眼”,再扫一扫支架包装盒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即可充当显示屏,通过手机镜头识别和读出117套儿童读物和4万多种家庭常用药的名称功效等信息。
硬件未行,软件先动,阿里在今年推出视频智能音箱也是意料之内的事情。
巨头们对这块屏幕显示出的浓厚兴趣,也注定了“有屏”将是2018年智能音箱战场的主旋律。
无论是初代的智能音箱,还是现在有了屏幕的视频智能音箱,这股风最早都是从美国西海岸刮过来的。
2014年11月,亚马逊率先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中,低调上线智能音箱Echo,被视为科技业近些年最大创新。
2016年5月,谷歌推出谷歌Home,开始和亚马逊Echo“死磕”,从智能家居设备操控,到网络点歌、信息检索、喊话购物等功能,一路升级布局抢占地盘。
到了2017年底,根据外媒voicebot.ai统计,亚马逊和谷歌在美国智能音箱市场分别占据71.9%和18.4%的份额。
2018年1月,苹果加入混战,HomePod开售十周之后就抢走了10%的市场份额。不过,后来因为表现不尽如人意、定价偏高等问题,份额在3月跌倒了4%。
巨头们争着要做智能音箱,原因有很多。
首先,对于这些高科技公司来说,AI技术日趋成熟,但试验田有限,落地始终是一个困扰。音箱与语音交互有着天然联系,能够成为一个AI技术和平台落地新载体。
其次,智能音箱因为其便携性,对家庭使用场景几乎没有限制,使用率高,能够成为整个智能家庭生态的入口,连接其他智能家居。而这背后产生的软件服务,以及数据和需求等,或将成为互联网巨头们在下一阶段拔得头筹的秘密武器。
今年1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和爱迪生研究公司(Edison Research)联合发布了《The Smart audio Report》,显示美国的智能音箱用户数已经达到了3900万,覆盖了美国六分之一的人口。其中,65%的智能音箱用户表示已经无法接受没有智能音箱的日子。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则还处在萌芽阶段,用户对智能音箱的接受度与美国比相差甚远,也不及日本、瑞典、德国和挪威等发达国家。根据Gfk在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智能音箱在中国的普及率只有0.5%。
关于市场成熟度的差距,有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一些在美国常见的智能音箱使用场景,在中国不可取。比如,根据NPR和Edison Research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厨房是智能音箱的第二大使用场景,用户有21%使用智能音箱的时间都在厨房度过。而在厨房油烟弥漫的中国,厨房几乎是最不可能使用音箱的场地。
再者,在智能音箱1.0的时代,国内参赛者也还在摸索阶段,对美国的盲目跟风,推崇价格战抢占市场先机的行为,也导致了魏强在这次发布会上提到的“创新能力弱、产品体验差、内容和技能不足、用户认知度低 ”等问题。
好在,巨头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试水,走到了1.0时代的尾声。而屏幕的加持,也让智能音箱的本地化有了更多可以思考的方向。如果中国智能音箱的2.0时代正在到来,希望在这个新时代,能有真正优质的产品能够让这块仍然沉寂的市场彻底翻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