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对古时的琵琶曲心神向往。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明末清初,中国琵琶分南、北两派。其中南派,是以陈牧夫为代表的浙江派,北派则是以王君锡为代表的直隶派。其后,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以地域为区分的琵琶五大流派: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以及上海汪派。而在众多的琵琶艺术流派中,浦东派独占鳌头,绵延至今,成为当代中国最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
浦东派琵琶
南汇是浦东派琵琶艺术的摇篮。滨临大海的南汇,自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惠南镇人鞠士林以来,这里便成了中国浦东派琵琶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构架了浦东派琵琶的金字塔。继鞠士林之后的几代传人,分别被誉为“鞠琵琶”、“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圣手”、“琵琶泰斗”。浦东派琵琶缘何能在众多琵琶流派中脱引而出?如今,作为浦东派琵琶发源地的惠南镇,又是如何来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本期《相约惠南》,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浦东派琵琶。
讲解人:胡龙昌
浦东文化人、原惠南文化中心主任胡龙昌10多年来一直热心于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惠南地区的推进工作。此外,他还致力于整理浦东派琵琶的历史传说,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他所主编的书籍《源远流长》《海曲激浪》,详细梳理了鞠士林、沈浩初几位浦东派重要人物的掌故逸闻。说到浦东派琵琶的发展史,胡先生如数家珍:“经过几代传人的发扬光大,浦东派琵琶根深叶茂。浦东派琵琶艺术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惠南镇人鞠士林融合琵琶弹挑技法独创‘鞠琵琶’,此后由于他的第四代传人沈浩初的记谱之功,以及第五代传人林石城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春风化雨,浦东派在当下的影响遍及国内外,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它所演奏的曲目也成为了民间音乐的经典。”
浦东派琵琶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尤其是弹奏武曲,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固而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演奏方法。中国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生前曾说,演奏浦东派琵琶首先要“以海一样的胸怀”追求大气,同时,对各派的艺技,要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追求,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派"的琵琶艺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从鼻祖鞠士林到林石城,浦东派琵琶艺术的历代传人都是中医郎中。浦东派琵琶在中医郎中之间流传,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职业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于浦东派琵琶的演奏也用到了中医知识,此外,它还和饮食文化、大钟文化等等密不可分……
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该如何来保护和传承?胡先生说,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南镇文化中心东城区分部,建立起了专门的浦东派琵琶传习所,此外,还在惠南镇小学、工商外国语小学、慧欣艺校、鑫淼艺术团等逐步建立起了多家琵琶传习基地。
■惠南镇浦东派琵琶传习基地授牌仪式
惠南镇浦东派琵琶老师 王睿琳
王睿琳今年才20出头,是浦东派琵琶第六代传承人潘亚伯的学生,两年前从家乡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惠南镇,传授琵琶技艺。一个安徽的小姑娘,缘何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授课?
王睿琳的老师潘亚伯,是琵琶圣手沈浩初的外孙。沈浩初出身惠南镇黄路,一本传世之作《养正轩琵琶谱》,奠定了他在中国琵琶史上的地位,也正是他,培养出了像琵琶泰斗林石城这样的浦东派琵琶传人。而作为浦东派琵琶第五代传人、琵琶泰斗林石城的高足,年近80的潘亚伯也是经常来外祖父的家乡—浦东惠南镇授课、开讲座。一天又是在浦东派琵琶传习所,FM106.5主持人和潘老有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潘老说,在浦东派琵琶始祖鞠士林的言传身教下,浦东派琵琶的每一代传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非常地踏实。他至今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惠南黄路外公家看到的情形……
■大师潘亚伯与爱徒王睿琳共同接受采访
潘老说,浦东派琵琶,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著称,所以它的每一代传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各自的创新。说到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潘老说,除了技法上的传承,浦东派琵琶历代传人所秉承的精神也一定要代代传承下去,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它得以发扬光大。
■惠南镇近几年浦东派琵琶的活动剪影
惠南镇慧欣艺校的琵琶培训基地,浦东派琵琶第七代传人王睿琳正在教孩子们练习的,是浦东派琵琶名曲《高山流水》。对于自己正在学习的浦东派琵琶艺术,孩子们又是有着怎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