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街道丨仓城拾记之二:走一走仓城的那些桥


编辑:丁夏
时间:2018-05-15 09:38

序言 :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跨过桥,穿过街,曾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岁月变迁,老屋斑驳,却独有一番古情韵味可以诉说。在“双轮驱动”的引领下,永丰街道用文化唤醒仓城,特作《仓城拾记》,对仓城历史浅作梳理,对一街一石一桥一园分篇探访,其间更有无数风流人物重新拾起,趟过岁月河流,拂去历史尘埃,方见此间动人故事。

本专题系列共计十篇,仓城的历史,仓城的桥,仓城的名街名巷,仓城的名宅老宅,仓城的历史名人,仓城的著名林园,仓城的朝观,仓城的特产风味,仓城的风俗文化,仓城现今的改造,将为你一一道来……

《仓城拾记》系列专题之第二篇

走一走仓城的那些桥

小桥、流水、人家……千百年来,这三个词构成了一组梦幻般的意象,沉淀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那便是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

■松江仓城丶大仓桥

那么,江南究竟在哪里?如果从广义狭义人文地理等不同角度来阐释,答案各有不同。其中有一说:明清时“苏松常嘉湖”被称为“江南五府”,为江南最核心之地域。这其中,“松”即松江,列居其一。

■松江市河

江南,因水而柔,因桥而秀。自古以来,松江河网密布,仓城水道纵横;老市河上古桥如画,一座座跨水横波,悠悠然倒映如梦。今天,我们就走一走仓城的那些桥,摇一叶轻舟,荡进仓城的梦里水乡。

拨开晨雾,轻了脚步,拾级而上。

跨过大仓桥九十二级的台阶,便跨过了仓城五百年的时光。

桥南,是明清时松江府的漕运仓城。

■大仓桥南的灌顶禅院(水次仓关帝庙)

当年,百余艘漕船泊于桥下,满载着大明朝超过二十分之一的漕粮,从这里驶入古浦塘,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听那水间一声欸乃橹声,便荡起了仓城数百年漕运的壮观场景。

大仓桥是上海境内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两座五孔石拱桥中的一座。

“大仓桥”是它的俗称,原名叫“永丰桥”。今天仓城所在的永丰街道,名字也是因这“永丰桥”而来。

“永丰桥”约有500年历史,而“永丰”作为地名,历史并不算长。以前这片属地叫做“修竹”,松江在唐代置县时这里便属于华亭县修竹乡。本地乡民向来喜欢种竹,屋后宅旁,遍植竹园,清代黄霆《松江竹枝词》中有诗云:“茼蒿淡碧尽凝霜,修竹乡中竹叶黄。”明清时,秀野桥西北的田村大桥有许氏竹溪别业,占地百亩,园内竹林郁郁葱葱,成为松江一景。

■松江颐园内的修竹

修竹地名一直沿用至民国,解放后历经数次改名,如城西乡、仓桥乡、仓桥镇等,直至2001年撤镇建街道,也就成了今天的永丰街道。因此,不论是仓桥镇亦或是永丰街道,都因这大仓桥(永丰桥)而得名。可以说,大仓桥在那水上云间一立,便是永丰之魂。

大仓桥是松江境内最大的石桥,长约50米,高约8米,宽5米,古朴雄伟,横跨于松江市河之上。

初为木桥,后倾塌,于明朝天启年间(1626年~1627年)重建为石桥。建成之时,明代大书画家、年届73岁高龄的董其昌为其作《西仓桥记》,谓之“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大仓桥修缮碑记

当年一轮月,一照五百年。后来,松江又诞生了一位海派国画艺术大师,他就是程十发。程老先生对永丰深有情愫,对大仓桥更是情有独钟。其斋名为“修竹远山楼”,院内植修竹,远处望佘山。


■ 程十发艺术馆内的“修竹远山楼”


其亲自选址的程十发艺术馆位于中山中路王宅,是他住了几十年的家。馆中有塑像,塑像背景是一座古朴斑驳的石桥,仿佛程老正从桥上缓步走来。这座石桥,就是大仓桥,是程老生前从众多照片中亲自挑选出来作为背景的,可见这座桥在程老心目中的分量。

桥下的水 / 桥头的街

桥上的行人万万千

思悠悠 / 恨悠悠

桥头仓城已不再

桥下河水空自流

放不下,是乡愁。

秀野桥也是一座寄托着乡愁的桥。

秋风起,鲈鱼肥,西晋文学家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流传千古。张翰所思的鲈便是松江鲈,尤其以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松江也因此成为“鲈鱼之乡”。

松江四鳃鲈位居“中国四大名鱼”之首,名扬天下已近两千年:历代大诗人如杜甫、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陆游等皆有诗文咏之,帝王将相如曹操、隋炀帝也都赞不绝口,康熙南巡松江时更是盛赞为“江南第一名菜”,令松江府年年进贡;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就有松江四鳃鲈鱼。

秀野桥下的四鳃鲈何以如此珍贵?因这桥下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秀野桥下是沈泾塘,古时候水面开阔、水流湍急,石块驳岸经河水长年累月侵蚀而形成孔穴,恰可供四鳃鲈鱼洄游栖息。沈泾塘向南与油墩港、大涨泾“三水”汇集形成潮涌回旋,加之河岸米行密布,使得河中鱼饵麇集,成了四鳃鲈鱼的绝佳生长之地。

■沈泾塘

桥下鱼成群,桥上人如潮。横跨沈泾塘的秀野桥,是松江十里长街西段的重要通衢之道。原为木桥,元时始建,后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西林禅院住持淳厚法师改建为石桥。


■雪后的西林禅寺

昔时的秀野桥滩是仓城最有烟火味的地方,是松江城西的市井商业中心。鱼市、米行、瓜果红菱,茶馆、酒楼、滩簧书场,店市林立、热闹非凡。清末民初,每逢桂花飘香时节,一代昆曲宗师俞粟庐便号领各路名家,集聚于秀野桥头,举办“中秋节江浙昆曲名流大会唱”,笙箫悠扬,万人空巷。当年盛况,可见一斑。

历尽繁华数百年,秀野桥至民国19年(1930年)改建为水泥平面桥以便车行,1952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古秀野桥的旧样烟消云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已是一座混凝土公路桥。

1917年,昆剧界泰斗俞粟庐、俞振飞父子回乡寻根,族人便是在秀野桥畔的“秀野草庐”订了两桌“四鳃鲈席”接风。施蛰存成婚时,也遍邀友人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戴望舒、姚蓬子、刘灿波等来松观礼,于婚筵外别设鲈羹款之。连金庸古龙的小说里也有这座桥,古龙笔下写道:“掷杯山庄在松江府城外,距离名闻天下的秀野桥还不到三里,每年冬至前后,楚留香几乎都要到这里来住几天。”

而今,若是故人来,故人应不识。桥下已无四鳃鲈,桥上尽是车如龙,敢问乡关何处望,桥头依旧叹秋风。


秀野桥、秀塘桥、秀南桥,合称松江“三秀桥”。三座桥犄角相望,首尾相距不过数步:秀野桥跨沈泾塘,秀塘桥跨老市河,秀南桥跨黄墙港,三水相汇,三桥相衔,如一“之”字,踏水凌波,行如画中。

■秀塘桥

为何三座桥都以“秀”字开头?为何跨市河的这座桥叫秀塘桥?秀塘又是个什么塘?就其渊源,还得从唐代说起。

我们知道,松江是一座千年古城,如果要给松江过生日,那么松江有多少岁了呢?还记得在2001年,松江曾举行过隆重的纪念建县1250周年活动,这年岁便是以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为开端。如今又过十数载,算来松江古城已有1267岁了。

唐代,华亭县隶属苏州;五代吴越时(940年)分苏州置秀州,以嘉兴为治,华亭县改隶秀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秀州升为嘉兴府,华亭县即属嘉兴府名下。直到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至明清时松江府已成东南一雄郡。由此可见,其间二百多年里,松江曾隶属于秀州。

■秀塘桥南的观鲈楼

宋元时,从松江到嘉兴有一条水道,“为华亭县走秀州之水驿”,俗称官塘,这条水道便是秀州塘。而松江市河,便是古秀州塘的故道。(后来古秀州塘改道,现金山区境内的秀州塘依然沿用原名)

■浙水改道示意图(宋元至清)(局部)

秀塘桥横跨于古秀州塘(今松江市河)之上,始建于明代,初为木桥,后改为大型石拱桥,与古浦塘上的云间第一桥(跨塘桥)相似,可以想见当年其威武雄姿。1962年改建成水泥混凝土桥。

伫立桥头,三水汇聚,遥想当年,一位隐居松江的大唐高僧,泛一小舟,飘然于这烟波浩渺之间。三十余载,接送四方来者,以舟渡人,随缘度日,世人莫测其高深,称他为“船子和尚”。船子和尚一直在等一个有缘人来传承其佛法,终于在70多岁的时候等来了夹山。当时夹山禅师已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名气很大,夹山与船子在华亭舟上相遇,不料却被船子和尚三次打入水中,在沉浮起落间突然大悟。上岸辞行之时,夹山频频回顾,似有不舍,亦或有疑惑。这时只见船子大喊一声“和尚!”便覆船入水而逝,以最后的生命度了自己的弟子夹山......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子《拨棹歌》


“三秀桥”之中,如果说秀野桥最具人间烟火气,秀塘桥更有沧浪怀古意,那么秀南桥所见证的,则是历经繁华沧桑之后的无数悲欢别离。

秀南桥,连着秀南街,街因桥名。走下桥头,便走进了悠悠长长的岁月。

■秀南桥头的秀南街

全长不过700米的秀南街,旧时是达官士绅的聚居之地,深宅大院鳞次栉比,至今仍存留有众多明清以来的民居建筑,是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精华所在。

秀南桥始建于明代中期,原为单拱石桥。民国19年(1930年)重建,改为单跨平板石桥。

■ 桥头碑记“民国十九年,中秋改建”,已模糊难辨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秀南桥,仍保持着民国时候的原样,只是多了几分沧桑。

护栏柱已有裂痕,露出里面的钢筋,但仍硬实坚挺。引桥的青石块,也被磨得光滑,有的石块上还留有当时人的姓名。

踏上这厚重的青石板,仿佛就走进了几代仓城人的历史记忆中。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人望穿了秋水,等到了归期,不过是一场白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念念之间,缓步走上这年丰人寿桥。

年丰人寿桥跨老市河,位于秀塘桥与大仓桥之间。民国十九年(1930年),松江著名文人、士绅雷瑨,为庆母亲孙太夫人八十寿辰,将礼金千余元拿出,在此建桥,以方便两岸乡邻、学童。

桥未建造前,人们靠摆渡过河。这里元时便设有古渡口,名为西渡。渡口北面有个学校,当时称西渡小学,也就是今天的永丰小学。年丰人寿桥建好之后,学生们再也不用靠摆渡上学,西渡也由此废去。雷母亦积德有福,享年一百零四岁善终。

该桥石墩曾被过往船只撞坏,2005年按照文物建筑原有的材料质地、风格手法进行修缮,确保了古桥原有的风格。

现在,年丰人寿桥仍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原状,是仓城地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民国古桥。


终于说到了本篇的最后一座桥——云间第一桥。

云间第一桥位于中山西路底,横跨古浦塘,俗称跨塘桥。初为石桥,水洞三环,高可通巨舰。后来石桥年久倾圮,改以原木构建,形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类似,为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故得名“云间第一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

相传明代某年端午节,古浦塘上举行龙舟竞赛,桥上人多拥挤,桥被压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旧址重建为三孔石桥。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云间第一桥。

历经500余年沧桑,云间第一桥仍保留着端庄雄伟、古朴典雅的风姿。桥额有清同治十一年镌刻的“云间第一桥”五字。

云间第一桥“左提秀野于烟市,右挈石湖于云汀”,桥下为古浦塘,古时候水流湍急,遇潮汐时如逆水行舟,则数十篙师不能挽一舟而过。昔时满载漕粮的船只就是从这里正式起航前往京师,过了云间第一桥,一去便是风波千里,不问归期。登桥远望,西面的谷泖之水碧波万顷,其广堪比青浦淀山湖。只是到如今,沧海已变桑田,三泖也成了云烟。

在这烟波浩渺之间,却留下了几多动人故事。“长泖东南近秀州,半为烟水半汀洲。 鹭鸶飞破夕阳影,万点菱花古渡头。”在那波光粼粼的泖湖尽头,渐渐驶来一叶扁舟。舟上一女子,生得明艳动人,却着男儿装束。那是她第一次踏足松江,她不会想到,余生竟会在这里结下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这女子姓柳,名隐,字如是,秦淮八艳之首。那年,柳如是十五岁。

后来,“云间三子”都先后成了柳如是的恋人。“云间三子”何许人也?是明末松江的三个大才子。现代有一本书叫做《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收录了明末至清末三百年间67位词人的作品,排名第一的为陈子龙,第二为李雯,第七为宋徵舆,这三位都是松江人,并称为“云间三子”。柳如是便是与能领风骚数百年的大才子谈恋爱。

“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徵舆与柳如是年龄相仿,是柳如是的初恋,两人感情虽然炽热,却很短暂。后来柳如是与“云间三子”之首的陈子龙相恋,两人同居于松江南楼,爱得刻骨铭心,却也无果而终。以至后来柳如是浪迹江湖,多年之后终才寻得归宿,嫁给了比她年长36岁的东林魁首钱谦益。成亲时,柳如是坦言:此生最爱之人,是陈子龙。

陈子龙于明亡后在松江举事抗清,事败被捕,被清兵押往府城途中,过跨塘桥投水殉国。

一声清鹤唳,片月在沧浪。

桥头传来沧浪歌:

大仓桥,云间立;

秀野桥,思故乡;

秀塘桥,追古意;

秀南桥,深巷长;

人寿桥,行善举;

跨塘桥,乘月去,

千古叹兴亡!


(点击图片进入)




来源:永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