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编《道德与法治》推出,小一生课堂变化有哪些?现场听课!


作者:杨青霞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8-05-23 17:19

长宁区适存小学一堂《道德与法治》的公开课上,一(1)班45个孩子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观看一则短视频。视频里,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玩具和闹钟等物品整齐地摆放在应有的地方。

这堂课就叫“让我自己来整理”,是《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课。适存小学叶菲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授课,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道具等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孩子整理的欲望。

一堂“整理”课 隐含大用意

去年9月1日开始,教育部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课堂上叶菲老师准备了很多小道具、有文具用品、图书、玩具等,这些物品全部被老师称为“小伙伴”。

“这些小伙伴的家在哪里呢?”“哪些小伙伴不在家?”叶菲老师提问后,孩子们进行了分组讨论。每个孩子胸前1—6的数字编号,分别代表了6个小组。小组讨论的分工为1号组的学生讨论整理玩具箱、2号组整理垃圾桶、3—4号组整理书桌和书包、5—6号组整理书柜。

“铅笔应该放在铅笔盒和笔筒里”,“橡皮应该放在铅笔盒里”,“字典应该放在书桌上”,“玩具应该放在玩具箱”“、……讨论中,孩子们叽叽喳喳,十分踊跃,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们。几分钟后,孩子们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根据刚才讨论下的结果,动手将“小伙伴”送回家。

一位男孩将一本书拿起,笑容满面地放进了书包内,几个女孩手拿着娃娃放进了玩具箱内,还有孩子动手分别将文具用品、图书、玩具归类整理到玩具箱、书桌、书柜中。通过分类整理、按需整理课堂上的学生们将这些“小伙伴”依次送回了家。

课堂临近尾声,叶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作业,给每位孩子发放“点赞表”,只要孩子们每天坚持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可以在这张“点赞表”上点赞,坚持一周就能换一个“整理小达人”印章。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每天坚持整理自己的东西,还考验了孩子们的诚实度。

“让我自己来整理”从不同的情境辨析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实践体验,学习整理生活用品的基本方法,体验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背后还隐含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尽家庭责任的体现,也是关爱家人的表现。”叶菲老师说道。

让小风车这样动起来

建青实验学校的程诗卉老师手拿着一把伞,走到学生面前,轻轻地将伞打开,然后收起。而孩子们在这一拉一收的过程中,感受到有一阵风传来。

每个孩子的手中都有着一个小风车,老师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如何能让手中的小风车转动起来。

程诗卉老师带给小一生的,是一堂《风儿轻轻吹》。课堂中老师也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通过动一动、想一想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后。一位男孩举手告诉老师,“我可以用垫板让小风车转动起来”。男生一只手拿着小风车,另一只手拿着垫板用力的煽动,可能角度和力度问题小风车只是微微地动了动,老师手把手地将小男孩的姿势重新调整后,小风车快速转动起来。

其他的孩子看完,也跟着小男孩的动作,用垫板煽动小风车。此时课堂上几十个小风车飞快地旋转。而另一个男孩还想到了用跑步的方式,让手中的小风车转动,并在讲台前给底下的学生示范了一遍,通过小跑,男孩手中的小风车也旋转起来。

程老师的课和叶老师的课一样,都是通过实践体验,从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做一做等四个方面进行。课堂中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发现和观察,思考问题,寻找方式和答案。

用评价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如何准确把握新教材?老师们都是刚接触新版《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除了书本,没有案列和材料可参考。起初老师们面对新教材,有些迷茫。

长宁区道法教研员季晓军领衔的市级团队成员,从去年5月开始筹备,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在去年暑假的7、8月里给全区的任课老师做了一场培训。季晓军告诉记者:“对老师的培训内容围绕教材解读、教法指导、课题研究等形式展开讲解。”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与语数英的主课不同,它并不能通过一场考试给学生进行打分来考核。如何进行课程的考核?那就是评价,用评价的方式,考量学生学到的内容;用评价的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用评价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而评价不仅仅是老师单纯的给予学生,还需要通过家庭、社会等多元化的评价。”季晓军说道。

在未使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之前,上海使用的是《品德与社会》课本。建青实验学校教研组教师在研读《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并结合新教材与学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并细化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促进学生知、情、行和谐统一与个性化、差异性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综合性与多元化的评价。

■建青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课本

建青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朱艳告诉记者:“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学生行为规范评定、少先队员争章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校特色课程适当融合。而评价也是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甚至是校外实践课程,让社区人员来评。”

教师不再照本教学,而是课程的创造者

通过一年不到的时间,学校老师发现,《道德与法治》的一大特色是传承德育经典和人类文明精髓,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道德与法治》主张让儿童通过情境问题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整体融合型课程评价照应教材编写意图,创设典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德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给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带来变化。

比如教学范式的转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思考。

再如教材观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还有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过去“静态地听”转变为“动态地学”。小组合作、探究和体验等学习方式成为主流学习方式。以儿童为本的方针,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

《道德与法治》呈现和引领新的学习方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在各个主题活动之中,引领儿童动脑动手,培养儿童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