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静安丽舍的董英才,今年已是83岁的高龄。身为万航居民区书画组的负责人,他在大家的眼里就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不久前,有居民在外出游玩时看到瓷碗上刻的篆字,就通过微信群向董老求教。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董老回家后仔细翻阅了工具书,再把查到的答案告诉居民,让大家都对他的那种认真劲感到钦佩。
■董英才正在书房里篆刻
在董老的书房,周到君看到桌上堆满了篆刻用的刻刀、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柜子里也放着他曾经刻过的印石。据粗略计算,至今篆刻作品已有4000余方。家里虽然请了钟点工打扫房间卫生,但唯独书房董老却不让阿姨打扫,房间再乱他自己心里都有数。
平时,董老十分注意留心收集,如果遇到不熟悉的篆字,都会用手机拍照或是拿笔记下来,回家后再查字帖。除了必备的刻刀和工具外,工具书成了他每天必翻的书本。其中一本厚厚的《金华字典》是董老曾经的一位学员当礼物送给他的,翻到其中一页,光一个简单的“文”字就有几十种篆体,中国篆字的博大精深确实名不虚传。
■董英才的刻章
这时候,董老展示了他前两天刚刻好的一片瓦片,原来这是他此前去朱家角游玩时捡回来的,回来后先对表面进行抛光,然后再计算出篆刻时的行间距和总字数,最后才是用刻刀一笔一划地刻出来。
在瓦片旁,周到君还看到两块刻有图案的砚盖,蘸了墨汁印在纸上后看到有腾云驾雾中的五爪龙,有池塘里游荡的鱼儿,虽然画面是静止的,但当观赏者看到时,就觉得这些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砚盖图案
董老说,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同一印章内的字体必须是风格统一,不能说既有大篆又有小篆,但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篆刻人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局部上做到创新。同一个小篆字,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刻法,有的笔画更挺直,有的笔画则更圆滑,个性百态。
■董英才的篆刻印章本
据董老介绍,年轻时他和篆刻还没结缘。1996年从玩具十五厂退休以后,他就进入彭浦新村街道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半路出家”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和毅力,在老年大学成为了一名篆刻教师。
那个时候,书法班的学员都想在书法作品上印有自己的章,但无奈学员里没有一个会刻章的人。大家就向学校提出建议,成立篆刻班,方便互相学习交流。虽然当时教行书的老师会篆刻,但因年事已高又身体欠佳,教了三节理论知识课后,老师就让学员自行找资料琢磨。董老有书法基础又对中国篆字情有独钟,在交上来的学生篆刻作业里,属他的印章最被老师认可,他就这样被推荐在学校教篆刻。
董老笑称,刚开始时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此外,他还到其他街道开设的篆刻班旁听,吸取讲课经验。虽然每周只上一次课,但上课前他总是认真备课做笔记,有遇到一知半解的地方就去图书馆查资料。每周1节课,1学期12节,5年时间里,董老教过的学员有两三百人之多。
把学员当朋友,大家都是互相交流学习,没有谁高谁低之分,这就是董老教书育人的方法。除了上课外,他还组织班级学员到三泉公园的茶室,每周举行篆刻作品互评活动,让大家一边喝茶一边探讨技艺,别有一番乐趣。大家都在这个集体里学有所获,他本人也被评为闸北区老年大学模仿教师称号。2003年,从彭浦新村搬到曹家渡后,董老从教师的岗位上再次光荣“退休”。
■左图为大篆,右图为小篆
董老表示,搞篆刻一是需要定力,二是需要耐心,只要带着刻刀和工具,在哪儿都能心无旁骛地篆刻。翻开几本印章本,记者发现每页都有印章,这些都是20多年来董老的积累和成果。
董老谈到,书法和篆刻都是笔下见“功夫”,一个用的是毛笔,一个用的是“铁笔”。搞篆刻的人,需要既能写又要刻,如果单刻不写,那就只是简单的刻字。写字也不单单要会写各种大篆、小篆字体,还要能写“反字”,因为只有当刻在印面上的字体都是“反”的时候,印出来的字才是正确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后就施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现代人则以丞相李斯发明小篆为界限,把小篆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统称为大篆,而相比大篆字体,小篆字体字型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
篆刻从字体上大致可分大篆和小篆,从形式上可分朱文和白文,从篆刻方法上可分冲刻和点刻。在设计印稿时,除了上面说的写“反字”法外,更多的是采用水印法,即先在纸上用毛笔写出需要篆刻的字体,将写好的纸面翻过来压在石面上,再用清刷的毛笔均匀涂抹,最后用笔杆反复压平纸面,让其背面的墨迹印在石面上,这种方法还有一个雅号叫作“印文上石”。
对于以上两种方法,直接写“反字”要求篆刻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不然“反字”印出来的“正字”就会别扭。董老说,写“反字”也有诀窍,他写时喜欢拿几本书垫到与印石一样的高度,这样做是为了固定手腕不让手抖。篆刻需要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如果刻错一个字,往往是前功尽弃。对董老来说,篆刻过后的精修也是必不可少,就如同作家写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一块好的印章也是修出来的。
■居委活动室墙上的篆刻作品
本月初,为了庆祝劳动节,董老特意刻了一批主题印章,如“中国梦劳动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受到了书画组成员和小区居民的一致点赞。
如今,仍担任上海市老年书画会闸北分会理事和静安区春申诗画学会篆刻组组长的董老,如若不待在家里刻章,就是外出参加展览活动。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家人也十分支持他搞篆刻,在退休后再次找到奋斗目标并坚持下来,在篆刻中找到人生乐趣,在方寸之间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