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一词是谁发明的?这些日本重量级文人的中国游记,有着最具烟火气的历史细节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05-26 11:30

浙江文艺出版社近日推出20世纪初日本重量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的旅华游记丛书“东瀛文人•印象中国”。



这套丛书作者阵容豪华,包括:世界级文豪芥川龙之介、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东洋学术泰斗内藤湖南、日本文坛“导师”佐藤春夫、大正“中国通”村松梢风。


有意思的是,如今十分风靡的魔都一词,正是这位“中国通”村松梢风最早发明的。


近日在建投书局举行的“东瀛文人•印象中国”新书分享会上,施小炜、徐静波、谭晶华等翻译家,从这套丛书谈起,分享一百年前中日交流史的思考,带领读者跟随五位20世纪重量级日本文人的笔触,寻找中国20世纪初叶的历史现场和历史细节。

“魔都”一词由村松梢风最早发明

这套丛书从数百种游记中精选五本,从翻译初稿到成书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准备和酝酿,地理跨度从东北到香港,时间跨度从清末到民初,视野之大涵盖政、商、军、学、文艺各界,观察之细深入三教九流、衣食住行,可谓东瀛文人眼中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


■新书分享会


“把上海称为‘魔都’,是日本人村松梢风制造出来的。”丛书收录了村松梢风所著《中国色彩》。


村松梢风是日本大正时代“中国通”,村松梢风的《中国色彩》是以纯粹好奇的眼睛,探索1923—1933年间中国各地的奇闻异事、异国风情,并以生动、鲜活的文字白描出来,无所顾忌。他写苏州旧城的颓败,也写广州疍民的水上生活,写北京的打茶围,也写广东人吃猫的讲究。可以说,《中国色彩》是这套丛书中最有烟火气的一本。


村松梢风虽不是一流作家,无法与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并肩,但他在日本也很有影响力。村松梢风主要写大众小说。他1923年3月底到上海——他到上海还是受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1921年到中国,写上海游记、江南日记、北京日记,汇编成《中国游记》,在日本反响很大。村松梢风觉得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写的非常好,他就专门去讨教,说我要到中国去,如何能够把游记写得比较精彩。芥川龙之介告诉他,你要注意观察,注意跟人接触,当天不要过晚,就把一整天所见到所听到所看到的很详细地记下来,为你以后写游记做素材。


1923年3月,他来到上海。一般日本人是不会去大世界这样的地方,但田汉带村松梢风去过一次后,从北方大鼓一直到听南方评弹,村松竟然上瘾了。在上海体验生活的几个月里,村松觉得上海这个城市非常有意思,一方面繁华程度超过东京;另一方面当时的上海也让人害怕的地方,可能走进一个小巷,突然遭到绑架,警察却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到了“魔都”这个词形容当时的上海。可以说,这个词是村松梢风制造出来的,他在1923年得到了这种感觉,真正成为词语是1924年写出了《魔都》这本书。

每位名家侧重不同各具特色

在所选五种作品中,可以说,每位作家侧重不同,各具特色。


芥川龙之介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中国游记》记述了芥川龙之介1921年在中国访问期间的见闻、思考,以及这些经历引发的一些文艺性创作。全书由《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五部分构成,陆续完成于他回国之后,并先后在《大阪每日新闻》发表。这些内容2000年以后曾多次翻译引进国内,足见本书之重要。


■新书分享会


施小炜在《译后记》中说:“芥川龙之介是位著名的美文家,一部《中国游记》便充分表现了他刻意求工、别出机杼,不肯落前人窠臼的风格。在这部游记中,芥川力避平铺直叙的呆滞、俗套,运用了对话,书信,戏剧,手记等多种体裁,跌宕多姿,变幻有致,读来颇觉新颖。”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爱好者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秦淮之夜》收录了谷崎润一郎1918年第一次中国之旅后陆续发表的《庐山日记》《秦淮之夜》《苏州纪游》《西湖之月》等富于文学性的散文作品,以及记录其1926年寓居上海一个月间的见闻和与上海新文坛往来交游的《上海见闻录》《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生动、鲜活地记录了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等一批当时上海的作家、艺术家、电影人对这位日本作家的热情、喜爱,字里行间更能深深感受到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再现了那个时代中日文艺界亲切、友好的交往状态。《苏州纪游》《西湖之月》《中国的菜肴》等作品则更多在对中国的山水风景、市井生活的描写中,表达谷崎本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文字优美、细腻,堪称《阴翳礼赞》的中国篇。


佐藤春夫也是中国人较早认识的一位日本重要作家。他是日本大正文学代表人物,谷崎润一郎和芥川龙之介的好友,远藤周作和太宰治的老师,堪称日本文坛“导师”。他熟读中国古代典籍,民国时就以《田园的忧郁》等为中国读者熟知。郁达夫甚至曾表示:“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不同于一般日本作家对京津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关注,佐藤春夫的《南方纪行》记录了他1920年在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的交游和观察。书中有较多篇幅描绘当地华侨修建的庭院、学校等,并具体记录下陈炯明在漳州时进行的举措以及百姓的反响。


内藤湖南是日本东洋学(即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开山人之一,以“唐宋变革论”等重大历史论断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形成巨大影响,同时也是最早向日本介绍敦煌文献的发现和价值的学者之一。内藤湖南1899年开始到中国游历,并与当时的政治家、学者、文化名人有较多往来,包括罗振玉、王国维、严复、郑孝胥、张元济、辜鸿铭等。这些经历加深了内藤湖南对中国的了解,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走向,为他将来毕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笔谈记录、日记、书信等,为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提供大量历史细节。此外,书中还对当时的名胜古迹、寺庙院宇等进行了详细描绘和记录,使得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还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原貌。




来源:周到